品名 | 藏名:果拉莫保
|
汉语拼音 | CAOGUO
|
拉丁名 | Amomum tsao-ko Crevost & Lemaire.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茎丛生,高2~3m,全株有辛香气,地下部分淡紫红色,略似生姜。茎圆柱形,直立或稍倾斜。叶片长椭圆形,长40~70cm,宽10~20cm,顶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干膜质,两面光滑无毛,无柄或具短柄;叶舌全缘,顶端钝圆,长0.8~1.2cm。穗状花序不分枝,长13~18cm,宽约5cm,每花序约有花5~30朵,总花梗长10cm或更长,被密集的鳞片,鳞片长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5~7cm,宽2.3~3.5cm,顶端圆形,革质,干后褐色;苞片披针形,长约4cm,宽0.6cm,顶端渐尖,小苞片管状,长3cm,宽0.7cm,一侧裂至中部,顶端2~3齿裂,萼管约与小苞片等长,顶端具钝三齿,花冠红色,管长2.5cm,裂片长圆形,长约2cm,宽约0.4cm,唇瓣椭圆形,长约2.7cm,宽1.4cm,顶端微齿裂;花药长1.3cm,药隔附属体3裂,长4mm,宽11mm,中间裂片四方形,两侧裂片稍狭。蒴果密生,熟时红色,干后褐色,不开裂,长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5~4.5cm,宽约2cm,无毛,顶端具宿存花柱残迹,干后具皱缩的纵线条,果梗长2~5mm,基部常具宿存苞片,种子多角形,直径4~6mm,有浓郁香味。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现有栽培。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1100~1800m的山坡疏林下。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花期4~6月,果期9~12月。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
药用部位 | 以干燥成熟果实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本品呈长椭圆形,具三钝棱,长2~4cm,直径1 ~2.5cm。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具纵沟及棱线,顶端有圆形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果梗或果梗痕。果皮质坚韧,易纵向撕裂。剥去外皮,中间有黄棕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8~11粒。种子呈圆锥状多面体,直径约5mm,表面红棕色,外被灰白色膜质的假种皮,种脊为一条纵沟,尖端有凹状的种脐;质硬,胚乳灰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辛、微苦。 显微鉴别:1.果皮横切面:外果皮为一列长方形细胞,切向延长,中果皮均为薄壁组织,占果皮的大部分;维管束呈2 轮散在,维管束外有纤维群,内果皮为一列薄壁细胞。 2.种皮横切面:假种皮细胞数列,切向延长呈长条状,壁极薄。种皮表皮细胞一列,长圆形,长36~40μm,宽20~30μm,径向排列,壁较厚;其内为一列薄壁细胞,切向延长,含黄色色素;油细胞2列,方形、长方形,长40~80μm,宽36~60μm,切向或径向延长,颓废细胞数列,棕色;内种皮为一列石细胞,径向排列如栅栏状,长100~120μm,宽40~50μm,细胞内壁与侧壁极厚,细胞腔呈U字形,浅黄色,内含氧化硅团块。外胚乳细胞多角形、类圆形、长条形;内胚乳细胞较小,内含淀粉粒。 粉末鉴别:灰黄色。种皮表皮细胞黄色,表面观细胞呈长方形,壁厚3~5μm,长约345μm,直径12~28μm,非木化。下皮薄壁细胞淡黄色,细胞类圆形或类长圆形,壁微波状,直径30μm。内种皮石细胞红棕色,长椭圆形或长类圆形,内壁与侧壁厚,细胞小,长约80μm,直径30μm,假种皮细胞狭长,多皱缩,界限不清楚,有的含有方晶。色素块红棕色,大小不一,散在,直径50~56μm。外胚乳细胞呈长方形或方形,充满由细小淀粉粒集结成的淀粉团。有特异香气,味辛、微苦。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散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辛,性温、糙。
《味气铁鬘》:性微温,化性凉而泻。
《甘露之滴》:性温。
《藏药配方新编》:味辛,性温。
《新编藏医学》:味辛,性温、糙。
《藏医百科全书》:味辛,性温、糙。
|
归经 | |
功效 | 温补脾胃。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治脾病、胃病。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2.4~4.5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晶珠本草》记载:嘎果拉祛脾寒、胃寒。珞、门出产的,分白、紫两种。白色种(果拉嘎保)个大皮厚,紫色种(果拉莫保)个小皮薄。虽说紫色种入药,白色种作香料,但气味浓烈者佳。《味气铁鬘》记载:嘎果拉微温,化性凉而泻。《甘露之滴》记载:嘎果拉温,消化能力大。《形态比喻》记载,嘎果拉象老人穿皮袍。《释难》记载:嘎果拉佳品产自玛拉雅、南方诸海岛;印度东部和西部、厘城、河谷等地产的为劣品,是湿生草类之果。嘎果拉分为白、紫两种;白色种色淡白,果壳薄;紫色种果壳、果仁油润;小者状如白豆寇(藏药名:苏麦),外表满布黑、白纹,壳内果仁相粘连,气味微如冰片;大者如蚕豆,果壳灰白,内有果隔膜。《形态比喻螺眼》记载:嘎果拉似马蔺果。《蓝琉璃》记载:嘎果拉,虽未见标本,树叶绿色;果皮厚而有褶纹,疏松者为佳品;果皮薄、尖锐而柔软者为次品。 据调查,各地藏医大都不分白、紫两种,均以草果作为”嘎果拉”入药。《晶珠本草》等书记载的果拉莫保的果壳油润,外表满布黑、白纹等描述与草果相似;而果拉嘎保的果壳薄,色灰白,内有果隔膜等特征又与草豆蔻相近。各地藏医也有以草豆蔻入药者,西藏尚有采用香豆蔻Amomum subulatum Roxb.(果实球形,紫红色或红褐色,具十多条波状狭翅)入药者。草果为中、藏药交叉品种。据《本草求真》记载,草果与草豆寇,诸书皆载气味相同,功效无别,服之皆能温胃逐寒。《本草纲目》记载:草豆蔻、草果虽是一物,然微有不同,今建宁所产豆蔻,大如龙眼而形微长,其皮黄白,薄如棱峭,其仁大如缩砂仁而辛香气和,滇、广所产草果,长大如诃子,其皮黑厚而棱密,其子粗而辛臭。根据藏医用药经验和《晶珠本草》等书记载,结合中药学的考证,草果与草豆蔻的气味相同,功效无别,然形态上略有差异。嘎果拉的紫色种为草果,草豆蔻作为代用品,两者性味、功效相似,可同等入药。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