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西松
|
汉语拼音 | NIUBANGZI
|
拉丁名 | Arctium lappa L.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菊科植物牛蒡果实。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1.5m。根圆锥形,肉质,粗壮。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嫩枝略呈紫褐色,具纵棱,有微毛。基生叶丛生,大型,有长柄,茎生叶互生,叶片广卵形或近似心形,长30~50cm,宽20~40cm,先端钝圆有小尖刺,基部心形、全缘或不规则波状,有细锯齿,上面绿色或暗绿色,近无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绒毛。头状花序簇生于茎枝顶端或作伞房状排列,直径2~4cm,花序梗长3~7cm,紫色,表面有浅沟,密生细毛,总苞球形,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披针形或长披针形,刚硬,先端呈钩状弯曲;花托有刺毛;花小型,管状,淡紫色,两性,花冠先端5裂;聚药雄蕊5,与花冠裂片互生,花药黄色;子房下位,1室,顶端圆盘状,着生短刚毛状冠毛,花柱细长,柱头二裂。瘦果灰褐色,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具纵棱,冠毛短刺状,多数。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分布极广。西藏、青海、甘肃及东北、华北、中甫、西南大部地区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日本至欧洲,伊朗、阿富汗、克什米尔、印度也有。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1600~3500m的村庄路旁、河边草地、山坡草丛、沟边以及云杉林下。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花果期6~9月。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泥土及杂质。以粒大饱满无秕籽者为佳。
|
药用部位 | 以果实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瘦果呈长倒卵形,两端平截,略扁,微弯,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或浅灰褐色,可见多数紫黑色细小斑点,有数条明显纵棱线。顶端钝圆稍宽,有一圆环,中间有点状凸起的花柱残迹;基部略窄,可见圆形果柄痕。果皮较硬,果实折断后可见子叶两片,淡黄白色,富油性。果实气无,种子气特异,味苦微辛,久嚼稍有麻舌感。 显微鉴别:瘦果横切面:外果皮薄壁细胞类方形大小不等,壁弯曲,外被角质层。中果皮细胞壁稍厚,微木化;棱脊处常有小型维管束。内果皮狭窄,为棕黄色颓废细胞层,细胞界限不清晰,为一列草酸钙方晶所充填。种皮最外层为一列栅状细胞,多扭曲,排列紧密,壁甚厚,层纹明显;营养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常颓废不清;最内层有角质层。胚乳细胞内含脂肪油。子叶细胞内充满糊粉粒及脂肪油;含有细小草酸钙簇晶或小方晶。 粉末鉴别:灰白色至灰褐色。内果皮石细胞略扁平,表面观呈尖梭形、长椭圆形成尖卵圆形,相嵌紧密;侧面观为类长方形或长条形,稍偏弯,长70~224μm,宽13~70μm,壁厚20μm,木化,纹孔横长。中果皮网纹细胞横断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具细点状增厚;纵断面观细胞延长,壁具细密交叉的网状纹理。草酸钙方晶3~9μm,成片存在于黄色中果皮薄壁细胞中,形成结晶层,含晶细胞界限不分明。子叶细胞充满糊粉粒,有的糊粉粒中有细小簇晶,并含有脂肪油滴。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粉末少许,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绿色荧光。
(2)取脱脂的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温浸1小时,滤过,滤液供检验:①取滤液2ml,加入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则呈蓝绿色。②取滤液2ml,加入等体积3%碳酸钠水溶液,于水浴上煮沸3~5分钟,放冷,加入重氮化试剂,则溶液呈红色。
(3)取本品粗粉5g,加稀盐酸水溶液(pH1~2)10ml,浸泡过夜,滤过。取滤液3份各2ml,分置3只试管中,分别加碘化汞钾试剂、碘化铋钾试剂、硅钨酸试剂各1滴,则分别产生白色、棕红色、白色沉淀。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汤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大鼠,小鼠,兔,蛙。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辛、苦,性温。
|
归经 | |
功效 | 泻脉,利尿。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石淋症。
|
用法用量 | 配方用。3~6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