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香哇
|
汉语拼音 | BANMAO
|
拉丁名 | Mylabris phalcrata Pall.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芫菁科动物南方大斑的干燥成虫。
|
动植物形态 |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7~8月间于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置于布袋中,以沸水烫死,取出晒干。而后拣净杂质,除去头、足、翅,备用。
|
药用部位 | 以干燥成虫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理化鉴别:取粉末微量升华(加热约20分钟),玻片上现油状物,稍冷,析出斑蝥毒无色杆状结晶;升华物加硫酸(比重1.77)1滴,微热溶解,继续小火加热到发生气泡,立即离火。滴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硫酸溶液1滴,溶液即显樱红色或紫红色。药材以干燥、身躯完整无虫蛀、颜色鲜明者为佳。
|
中药化学成分 | 含斑蝥毒(cantharidin)0.97%~1.3%脂肪12%;尚含有挥发油、树脂、蚁酸、色素等物质。经研究表明,无虫蛀的比有虫蛀的斑蝥素含量偏高(达30%~40%)从部位看,胸腹部的含量最高,而头足含量最低;从产地来看,含量也不同,且与采集时间、取食的种类有关。一般斑蝥属含斑蝥毒1%~1.5%。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散剂,丸剂,膏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1)外用作刺激剂,可使皮肤发泡及发红(即发泡作用))又可刺激毛根,促进毛的发生。斑蝥素经皮肤、粘膜吸收后由肾脏排泄时,可因刺激作用而引起肾脏、膀胱的炎症,甚至血尿。 (2)斑蝥粉与蜂蜜调剂,敷穴位处,对甲醛引起的兔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消肿作用。 (3)斑蝥素对小鼠腹水肝癌和网织细胞肉瘤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小鼠肉瘤-180的抑制作用有争议。去甲斑蝥素与去氢去甲斑蝥素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 (4)水浸剂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在体外能杀死丝虫幼虫。 (5)合成的斑蝥素类似物羟基斑蝥胺,毒性较小,疗效较高。临床观察,对肝癌的有效率为54.5%。 (6)斑蝥属剧毒药。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1.25mg/kg,安全剂量为0.75mg/kg;小鼠亚急性毒性实验,经病理检查,心、肝、脾、肺、肾均呈不同程度的病变,尤以心、肝为甚。小鼠腹腔注射斑蝥素一次的急性LD(50)为1.71mg/kg(95%可信限为1.26~2.77mg/kg),所以斑蝥素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是很接近的。30mg可使人中毒死亡。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兔,小鼠。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苦、辛,性温,有剧毒。
|
归经 | |
功效 | 外用治疮疽瘰疬、癣症、白斑病,内服可泻脉病,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治积食、下肠胃道受损而发生的溃疡脓块、虫毒、小便阻塞等。
|
用法用量 | 0.05~0.1g。炮制后煎服或入丸、散服。
|
用药忌宜 | 孕妇忌服;心、肝、肾脏功能不全者慎用。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方一:十一味斑蝥丸:斑蝥50g,天门冬80g,沉香70g,余甘子120g,全蝎100g,马钱子30g,红花80g,珍珠母40g,藏木香膏50g,杜鹃花80g,甘草膏60g。以上十一味除藏木香膏、甘草膏外,其余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以上二膏加适量水泛丸(每丸重0.3g),干燥,即得。为棕黑色水丸,味酸、甜、微苦。开窍,镇惊。治疗癫痫、惊痫、昏厥等病。口服每次4~5丸,一日2~3次。 方二:牛皮癣涂剂:乳香、决明子、斑蝥、黄葵子各等量,共为末,泡于醋中。外用,治牛皮癣、头癣等癣症,有良效。 方三:泻脉方:斑蝥2个,巴豆(去油)3颗,肉豆蔻15g,诃子5g,硇砂少许。共为细末,加红糖为丸,大如豌豆。日服1次,每服6~7粒,温开水冲服。治积食、下肠胃受损而发生的溃疡脓血块。孕妇忌服,体弱者减量。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据《晶珠本草》记载:斑蝥能泻各种脉病。斑蝥有黄花斑、红花斑、黑色、青黑四种。泻脉病以红花斑蝥为好:治疗炭疽以黑斑蝥为好。红花斑蝥效锐、缓;黑斑蝥效锐、糙;黄花斑蝥效缓、轻、无力;青黑斑蝥效劣而糙,剧毒。《藏医药选编》中记有:从泻脉药物作用而言,斑蝥为引导脉中黄水之主药。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