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夏玛息吾
|
汉语拼音 | WUSHU
|
拉丁名 | Petaurista xanthotis (Milnc-Edwards).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鼯鼠科动物鼯鼠的骨、肉、毛等。
|
动植物形态 | 身体全长约50cm左右。体侧和前后肢基间连生有皮膜(飞膜)。耳前有橘黄色斑点。背毛基部灰黑色,上部淡黄色,尖端黑色;整个背部呈黑褐色。颈背黄色。腹毛灰白色,尖端淡橙色。飞膜与腹面同色。尾背与体背色近似,尾端黑色。尾腹面毛尖除尾基部的呈浅黄色外,其余均为黑色,连成一纵纹直至尾端。前足背面橙黄色,后足背面橙黄色并杂有灰黑色。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分布于青藏地区的森林地带及甘肃、云南等省区。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栖息于高山林区和长有柏树的岩石陡壁上的洞穴岩缝中。筑巢穴居,内铺杂草,附近可见灰黑色的粪便。早晨和黄昏多出来活动,以松柏、云杉树籽和树叶为食。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捕杀后取肉鲜用或晾干捣碎备用;骨研细;粪晾干。
|
药用部位 | 以骨、肉、毛等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块状的鼯鼠粪表面黑棕色或黄棕、红棕、灰棕色,凹凸不平,有的有油性光泽;粪粒呈长椭圆形,其表面常有碎裂,呈纤维性。体轻,质较硬,但较易破碎。气腥臭,味苦。以块状、黑棕色、有光泽、油润而无杂质者佳。散在的粪粒长约5~15mm,直径3~6mm,气微弱,味微苦咸,以表面粗糙、外黑棕色、内黄绿色、体轻无杂质者佳,但品质较块状的粪差。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散剂,丸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肉:味甘,性平。
|
归经 | |
功效 |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据《晶珠本草》记载:鼯鼠骨可催生,泻脉病。鼯鼠肉可治妇女病、淋巴节病。毛治胎病。《藏医药选编》记有:难产后胎衣不下者,青盐炒后加水煎服。如不效,用鼯鼠肉如豌豆大者一块内服。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