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搜空哇
|
汉语拼音 | JUANMAOJU
|
拉丁名 | Soroseris gillii (S.Moore) Stebb.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菊科植物金沙绢毛菊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有乳汁;根圆锥形,不分枝,表面黄褐色至黑褐色。茎单一,直,高10~25cm,径1~3cm,中空,淡紫色或紫红色,具细纵棱。叶倒披针状长圆形、线状倒披针形或线形,长3~10cm,宽0.5~1.2cm,羽状深裂,裂片微向下,顶裂阔三角形,基部下延成叶柄,有窄翅,两面近光滑,上部叶片被微毛;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扁平,微被长柔毛。头状花序多数,密集于茎顶成柱状,每个头状花序有4朵小花,其下有细丝状的苞片1枚,被柔毛,无总梗;总苞片长圆形,长7~10mm,被柔毛,暗绿色,外层的线形,与内层等长或稍长,内层的披针形,顶端急尖或钝;花全部舌状,两性,结实,长12~15mm,舌片黄色,比管部稍长,顶端5齿裂,黄色或紫红色,管部灰黑色;花药紫黑色,基部箭形;花柱细长,外卷,紫黑色;冠毛褐色,粗毛状.2列,长约10mm,基部结合,瘦果长圆形,长4~6mm,顶端急狭或成喙,具细纵棱,冠毛灰白色,长7~9mm。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3000~5200m的高山草甸、流石坡或阴坡灌丛林中。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花期7~8月,果期8~9月。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开花盛期采集,除去枯叶,洗净泥土,将茎揉破,晒干。
|
药用部位 | 以全草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长短不一,皱缩扭曲。根圆锥形,表面淡黄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茎扭曲,中空,表面有细纵棱,黄绿色至棕黄色或淡紫红色。叶片线形,长4~7cm,宽2~4mm,顶端椭圆形,基部渐狭,向下延伸形成叶柄,全缘。花序头状,集生茎顶;花全部舌状,淡黄色,顶端稍带紫红色。气清香,味微苦。 显微鉴别:1.金沙绢毛菊根横切面:木栓表皮细胞切向排列,壁栓化。皮层较宽,多裂隙,并有分散的乳汁管。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窄,导管四边形或多边形,径向排列。髓小。 2.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细胞的切面壁稍增厚。皮层窄,有乳汁管。外韧型维管束排成环。韧皮部窄。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呈三角形,导管四边形或圆形,径向排列。髓中空。 3.叶横切面:表皮细胞外壁增厚。栅栏组织多气室。主脉向背面凸起,有的乳汁管破碎成腔,3~4个维管束排成1列。韧皮部窄。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稍宽,导管径向排列。粉末鉴别:灰绿色。冠毛多见,无色,常碎断,直径28~69μm,顶端锐尖,壁稍厚。薄壁细胞多,无色,多边形,壁稍厚,色素细胞多边形或末端锐尖,黄色。导管为螺纹,梯纹或网状,以梯纹和网纹导管为主,直径8~30μm。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散剂,膏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寒。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解毒,干黄水。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头伤、胸腔和四肢黄水病。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每次12~15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图鉴》记载:“绢毛菊生长在高山草甸。叶、茎状如蒲公英。茎单一,茎部细中空,较粗,花黄色,状如缨毛,齐整,叶光滑,折断有乳状白汁。味苦,功效解毒,治头伤,剂量大可舒脉”。《如意宝树》记载:“治咽喉病,干胸腔及四肢黄水,清虚热,镇上身疼痛。”《晶珠本草》记载:“清热,解毒,愈头伤”。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