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日介渣窝
|
汉语拼音 | QIAOMAI
|
拉丁名 | 1.Fagopyrum dibotrys(D. Don)Hara.;2.F. esculent-um Moench.;3.F. tataricum(L.)Gaertn.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
动植物形态 | 1.金荞麦:多年生草本。块根粗壮,木质化,呈结节状,横走,表皮淡红色至红棕色。茎直立,高40~70cm,多分枝,有细纵棱,微带红色。叶片三角形,长5~8cm,宽4~7cm~9cm,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平截,稀具短柔毛;叶柄粗状,长4~8cm;托叶鞘筒状,膜质,顶端偏斜,长10~15mm。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分枝稀疏,花偏生于花序轴的一侧;花被片5白色;雄蕊8,花药粉红色;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长卵形,具3棱,长3~4mm,黑褐色,长为花被的2倍。 2.荞麦: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有细纵棱,绿色或稍带红色,高30~50cm。叶三角状卵形:长2~5cm,宽1.5~3cm,顶端渐尖,基部心形,叶柄与叶片等长或稍长。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被片5深裂,淡红色或类白色,长3~4mm;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卵形,具3棱,棱角锐利,长5~6mm,黑褐色。3.苦荞麦: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50cm。叶片宽三角形,长2~6cm,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戟形,叶柄长4~8cm;托叶鞘膜质,顶端偏斜,长约5mm。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梗细长,排列稀疏;花被片淡绿色或淡红色,5深裂,裂片椭圆形,长约2mm;雄蕊8,短于花被;花柱3,较短。瘦果长卵形,长4~5mm,黑褐色,具3棱,棱角锐利。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1.金荞麦: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河南、陕西、云南、贵州、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有分布;此外,印度东北部、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越南、泰国亦有分布。
2.荞麦:全国各地有栽培。
3.苦荞麦:产于西藏东南部、四川、云南;华北、东北、华中、贵州均有分布。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1.金荞麦:生于撩荒地、何谷阶地、路旁、宅围。
2.苦荞麦:生于海拔3500~3900m的荒地、河谷阶地,亦有栽培。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1.金荞麦:花期7~8月,果期8~9月。 2.苦荞麦:花期7月,果期8月。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开花盛期采集,除净枯叶、残茎,洗净、晒干。
|
药用部位 | 以全草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金荞麦根茎呈不规则的块状,木质化,或呈圆锥状,长短不一,直径1~4cm。表面深灰褐色,有环节和纵皱纹,密被点状皮孔,有凹陷的圆形根痕和须极残余;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淡黄色至黄棕色,有放射状纹理,中央有髓。茎细长,常折成“N”字形,皱缩,有节,节上有膜质托叶鞘和叶。叶片三角形,皱缩,淡黄色。花小,类白色至淡黄色,花被5,雄蕊8。气微,味微酸、涩。 显微鉴别:金荞麦根茎(直径1.2cm)的横切面:木栓层为4~5列木栓细胞,均含棕色物。皮层较窄,薄壁组织中有草酸钙簇晶。韧皮部有少数纤维散在。木质部呈内外面层,形似年轮,外层较宽,木薄壁细胞壁较薄,导管形大而稀少,木部射线细胞呈狭长方形;内层较窄,木薄壁细胞壁较厚,导管形小,呈单列径向排列。髓部细胞圆形,壁较厚。粉末鉴别:金荞麦粉末:淡红色。淀粉粒类圆形,直径4~30μm,脐点点状。草酸钙簇晶,直径20~50μm。具缘纹孔导管多见。韧皮纤维较少见。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汤剂,散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小鼠。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甘、涩,凉。
|
归经 | |
功效 | 健胃,消食,止泻,愈疮。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配方用,每次9~15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在《月王药诊》、《四部医典》未见记载。《晶珠本草》记载:“渣窝分黑、白两种,性凉、轻,生三灾病,功效愈疮,破血,治疮疖。渣窝茎秸熬汤或煮酒,消食。渣窝反复炒后,再反复煮,成浓酒后性温。”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