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藏族医学 > 藏族医药 > 正文
银粉背蕨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品名
藏名:知合加哈窝
汉语拼音
YINFENEBEIJUE
拉丁名
Aleuritopteris argentea(Gmel.)fee,
英文译名
销售地区
保护品种
中药材基原
本品为中国蕨科植物银粉背蕨的全草。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8~30cm。根状茎短,直立或斜上,密被线形或披针形的黑褐色鳞片,生多数须根。叶簇生;叶柄长6~20cm,紫褐色、黄褐色或灰褐色,具光泽;下部被稀疏的紫褐色披针形鳞片,叶片轮廓三或五角形,掌状,长3~8cm,宽2.5~7cm,二至三回羽状深裂,下部羽片三角形,浅裂或全缘,营养叶具细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被灰白色或浅黄白色粉,稀无粉,叶质较厚,中轴紫褐色。孢子囊群生于孢子叶边缘,卵圆形,成熟时汇合成条,棕色,囊群盖的内缘呈疏圆齿状,膜质,内含孢子多数;孢子细小,球形。
动植物资源分布
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西部;全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前苏联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印度、缅甸也有。
动植物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2000~3800m的林缘、岩石缝隙。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7~8月采集全草,除去须根残叶,洗净,晒干。
药用部位
以全草入药。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叶片多卷曲或呈松散的团状,乳白色。叶柄细长,长约7~20cm,紫褐色或褐粟色,光滑发亮,似红铜丝,易折断。折断面中心具土黄色或绿色木心。根茎棕黑色,椭圆形,稍弯曲,长约0.5~1cm,表面密被棕黑色具光泽的鳞片及残存的叶柄断痕。根细长,棕黑色,纤细。叶片多不完整,叶缘钝锯齿状;叶脉较细,棕褐色,向背面凸出。叶下表面密被乳黄色或乳白色粉粒,叶缘有棕色孢子囊群,成熟时汇合成条形,囊群盖沿叶边缘着生呈带状,棕色,膜质;孢子囊卵圆形,棕色,半透明膜质。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叶柄横切面:表皮为1列棕色类圆形厚壁细胞,下皮系3~4列棕色多角形的厚壁组织。其内基本组织的薄壁细胞类圆形,棕色,形大,壁增厚,有的细胞含有棕色块状物。中央为维管束,双韧型,常与基本组织脱离,木质部由数十个圆形、大小不等的管胞组成,排列或“V”字形,韧皮部筛管和薄壁细胞大多已皱缩。
粉末鉴别:深棕绿色。鳞片碎片众多,黄色,棕红色或棕紫色,细胞呈多角形、长多角形或类长方形。叶上表皮细胞胞壁呈深波浪状弯曲,气孔多数为不定式,副卫细胞2~4,副卫细胞2个为直轴式。孢子囊多已破碎,完整的为匙形,棕色,表面上具纵行环带,囊壁细胞类多角形,木化。孢子圆球形,棕色,周壁粗糙,常可见三叉状沟槽,直径约55μm。管胞较细小,直径约20μm。可见腺毛,腺头椭圆形,单细胞,腺柄短,单细胞。
中药化学成分
叶含银粉背蕨酸(alepterolic acid,C(20)H(33)O(3))、蔗糖、黄酮甙类化合物。经预试全草有还原性物质、鞣质、皂甙、黄酮甙的反应。
理化性质
理化鉴别:取本品粗粉1g,加水10ml,温浸10min,滤过,取滤液约1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5滴,于沸水浴中加热,产生棕红色沉淀。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中药剂型
汤剂。
中药制药工艺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筛选
新药的临床评价
实验动物的品种
方剂组成
药物和剂量
药物配伍
方一:银粉背蕨,菊三七。 方二:银粉背蕨,露蕊乌头,毛萼葶苈
药性
苦,凉。
归经
功效
解毒,止泻。
性味分类
主治
食物中毒、肾病、热痢、疮疡。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每次3~6g。
用药忌宜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方一:银粉背蕨30g,菊三七45g。研粗粉。治肺结核咳血。一次3~5g, 一日3次,煎服。
方二:银粉背蕨20g,露蕊乌头20g,毛萼葶苈30g,共研粗粉。治食物中毒。一次10g,一日3次,煎服。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考证
《图鉴》记载:“银粉背蕨味苦而微甘,解毒,愈疮,治肾病”。《金刚降服一切》记载:“银粉背蕨解毒,止热痢,治瘟病入脏腑”。《晶珠本草》记载:“解食物中毒,止热泻”。
药物应用鉴别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