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哇力嘎
|
汉语拼音 | MADOULING
|
拉丁名 | 1.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2.A.moupinensis Franch.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
动植物形态 | 1.马兜铃:多年生缠绕或匍匐状草本,全体无毛。根圆柱形,黄褐色,有香气。茎细长,上部有疏分枝,具纵向条纹。单叶互生,柄细长,稍弯曲,约为3~4cm;叶片三角状狭卵形,卵状披针形,长3~8cm,宽2~4cm,中部以上渐狭窄,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心形,两侧具圆形的耳片,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基出脉5条,中脉直达顶端,网脉两面均明显。花单生于叶腋,上部暗紫褐色,下部绿黄色,花梗长10mm,花被长约40mm,外面无毛,内面有柔毛,具5条纵脉,基部膨大呈球形,径8~10mm,中部收缩成管状,镰状弯曲,上部斜展,开放时呈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而无线状尾尖;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基部,花丝极短,围绕着花柱排成一轮,花药贴生于花柱周围,外向开裂;子房下位,圆柱形,长约7mm,径约1.2~2mm,6室,每室具多数胚珠。蒴果球形或长圆形,径约30mm,下垂,室间开裂,果梗顶端裂成6条丝与果实裂片同数而相连。种子多数,扁平,三角状心形,宽约5mm,灰棕色,无毛,周围具淡灰棕色翅而呈梯形,连翅宽约10mm。 2.木香马兜铃:攀援木质藤本,长达4m以上,幼枝与芽均密被黄色茸毛,老时被柔毛。单叶互生,叶片卵状心形,长10~12cm,宽6~10cm,先端锐尖至短渐尖,基部凹入呈深的心形,全缘,叶上面疏生短柔毛,下面毛较密;叶柄长3~7cm,被柔毛。单花腋生,被柔毛。花梗长约2~5cm;花被长5cm,筒长约4cm,弯曲,略呈烟斗状,密被黄色柔毛,花被上端3裂成花瓣状,黄色而具紫纹;雄蕊6枚,花药贴生于长约4mm的花柱体周围;雌蕊1,子房下位,长约15mm,6室。蒴果圆柱形,长6~7cm,径2~3cm,具翅状棱6条,成熟时6瓣开裂。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1.马兜铃: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及四川的东部;日本亦有。
2.木香马兜铃:产于西藏东南部、四川和云南;分布于湖北及贵州。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1.马兜铃:生于中低海拔的半阴山坡、路旁的灌木丛中或疏林下,本种为藏药,青藏高原不产。
2.木香马兜铃:生于海拔1600~3200m的狭谷林下或山坡阴湿处。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1.马兜铃:花期5~6月,果期11~12月。 2.木香马兜铃:花期5~7月,果9~10月成熟。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秋季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
药用部位 | 以地上部分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1.马兜铃:本品茎呈细长圆柱形,略扭曲,直径1~3mm;表面黄绿色或淡黄褐色,有纵棱及节,节间不等长;质脆,易折断,断面有数个大小不等的维管束。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三角状狭卵形或三角形宽卵形,基部心形,暗绿色或淡黄褐色,基生叶脉明显,叶柄细长。气清香,味淡。 2.木香马兜铃:为圆柱形、半圆柱形的短节,长50~150mm,径5~12mm;栓皮灰棕色或暗褐色,具细龟裂纹;剖开面常位于射线部位,呈微黄色,有上下贯通的纵纹,偶见黄色的木质部,中心有类白色的髓部。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不平整,韧皮部较薄(根茎的断面的韧皮部较茎的韧皮部稍厚),白或微黄色;木质部占断面宽广,黄色,可见许多针孔状的导管断口,吹气,可通过整段;髓部白色,但亦偶见颓废而呈黑色。气微香。味苦。 显微鉴别:1.马兜铃本品茎的横切面:表皮为1列类方形或扁平细胞,外壁稍厚,外被角质层。皮层较窄,仅为数列细胞,中柱鞘纤维有6~10余层,连接成环带,外侧的纤维壁厚,内侧逐渐变薄。维管束5~7个,大小不等,其中3个特别发达。韧皮部较狭,形成层连接成环,木质部细胞均木化,主由大型导管与木纤维组成,导管类圆形,直径10~170μm。髓及射线明显,细胞中偶含有草酸钙簇晶。本品含少数细小淀粉粒。 2.木香马兜铃的茎横切面:木栓细胞10~20列。皮层薄壁细胞中散在石细胞群或单个石细胞。皮层内的维管束呈放射状排列,射线细胞7~30列,导管直径40~300μm。射线、髓部与皮层薄壁细胞中含多数淀粉粒,并散在草酸钙簇晶。 粉末鉴别:木香马兜铃茎的粉末灰黄色。镜检见众多淀粉粒,单粒,少数2~4个组成复粒,单粒的呈类圆形、椭圆形、盔状,直径3~18μm,脐点点状或裂缝状。石细胞类方形或类三角形、楔形,直径30~100μm,淡黄色,常成群。草酸钙簇晶直径15~35μm。导管多为具缘纹孔,直径40~300μm。纤维壁稍厚,直径10~20μm。木栓组织棕黄色,细胞多角形(表面观)。 |
中药化学成分 | 从木香马兜铃藤中分离得β-谷甾醇(β-sitosterol,C(20)H(50)O)、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C(17)H(11)NO(7))、木兰花碱magnoflorine(C(20)H(24)N-O(4))+)和酸性物质等。从其根、茎中分得十三个化合物,其中一个新化合物命名为穆坪马兜铃酰胺(moupinamide,C(18)H(19)NO(4)),其余为马兜铃酸Ⅰ(ar-istolochicacid Ⅰ,C(18)H(11)NO(7))、尿囊素(allantoin,C(4)H(6)N(4)O(3))、紫丁香酸(syringic acid,C(9)_H(10)O(5))、香豆酸(P-coumariclnarlc acid C(9)H(8)O(3))、马兜铃酸Ⅳ(aristolochic acid C(17)H(11)NO(8))、β-谷甾醇(β-sitosterol)、木兰花碱(magnoflorine)、马兜铃酸Ⅳ甲醚(aristolochic acidⅣmethyl etherC(18)H(13)NO(8)),棕榈酸(palmitic acid C(16)H(32)O(2))、马兜铃酸Ⅱ(aristoloch-ic acid ⅡC(17)H(9)NO(6))、N-(p-hydroxyphenethyl)-P-coumaramide (C(17)H(17)NO(3))、马兜铃酸Ⅳ甲醚甲酯(aristolochic acid Ⅳ methyl ether methyl esterC((19)H(15)NO(8))。
|
理化性质 | 理化鉴别:1.取木香马兜铃茎粉2g,加酸性乙醇40ml,水浴回流1小时,滤取醇液20ml,以氨试液调至中性,在水浴上蒸干,加5%盐酸液5ml,溶解,于3支小试管中各取滤液1ml,分别加碘化汞钾试液,碘化碘钾试液、碘化铋钾试液各2滴,分别产生淡黄色、棕红色、红棕色沉淀或浑浊(检查生物碱)。
2.取本品粗粉2g,加水40ml回流提取1小时,滤过,滤液50ml,在离纸端10mm处点样于20×80mm(2)新华层析滤纸条上,干后用小烧杯盛乙醇垂直展开至滤边另一端边缘处,取出,挥干溶剂,喷显色剂(0.1%甲基红醇溶液5ml,0.1 %甲基橙溶液15ml,石蕊水溶液20ml,混匀),立即显黄色斑点,放置片刻,变黄红色,后成红色。(检查有机酸)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散剂,汤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1.抑菌作用:马兜铃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史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浸剂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祛痰、平喘作用:用麻醉家兔气管套管法,用25%马兜铃煎剂以4ml/kg剂量灌服,有祛痰作用。用其浸剂给豚鼠作灌流实验,可以看到明显的扩张支气管作用,并能解除硝酸毛果芸香碱、氯化乙酰胆碱、磷酸组织胺所引起的支气管痉挛。 3.循环系统作用:在实验动物交感神经完整的情况下,青木香制剂可引起动物血管扩张。其根粗制剂均可引起一定的降压作用,一般煎剂作用较强。经提取的有效成分之一的木兰花碱对麻醉猫静注2mg/kg,降压作用立即出现,血压降低50%~60%,持续90~120min,对肾型高血压犬6mg/kg静注也有明显降压作用,对舒张压作用尤为明显。在离体大鼠膈肌膈神经标本上,它有箭毒样作用,其效应约为箭毒的1/100~1/200。 4.镇静作用: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青木香对小鼠有镇静作用,这与临床上看到的止痛效能有一定关系。 5.抗生育作用:由乙醇浸出马兜铃根部中提取的马兜铃糖苷和p-香豆酸经对小鼠实验证明有抗生育作用。小鼠一次口服50mg/kgp-香豆酸,具有100%阻止生育的活性。此外,马兜铃酸是昆虫的不育剂,以0.075%饲雄虻能致不育。 6.其他作用:木香马兜铃酰胺在体外有抑制血小板凝集和影响血小板内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马兜铃酸是一个少见的合硝基化合物,能提高吞噬细胞的活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可对抗由泼尼松引起的抑制吞噬细胞的作用;又是细胞毒,能抑制肿瘤。但马兜铃酸Ⅰ及Ⅱ也能诱发突变,可致癌,其甲酯60mg/kg剂量,每周于动物给药5日,连续4周,对肝、肾有一定损害。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毒性试验:从根分离出的芳香物质,对蛙可引起中枢麻痹,对小白鼠、家兔引起间歇性痉挛,对家兔肾引起急性出血性肾炎。挥发油部分使小鼠惊厥死亡。粗制剂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15.7g/kg,以100%煎剂给兔静脉注射,在1g/kg时可致家兔死亡,精制浸膏较粗制浸膏毒性小五倍。小鼠静注木兰花碱LD(50)为20mg/kg,长期口服其10倍剂量,无明显慢性毒性。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小鼠,豚鼠,兔,蛙,犬,猫。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凉,轻,糙。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利湿。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肝热病、肺热病、血热病、腑热病、培根病、瘟疫病。
|
用法用量 | 常用配方。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方一:马兜铃、渣训膏、藏木香各50g,牛黄、余甘子各90g,西红花、蒂达、芫荽子各80g,熊胆、波棱瓜子各60g,绿绒蒿、巴夏嘎各70g,木香40g。以上除牛黄、熊胆、西红花分别另粉碎外,其余粉碎成细粉,过筛,再将牛黄、熊胆、西红花加入,混匀即可。本品气香,味苦。有凉血、止血之功效。用于培根木布病引起的吐血、咯血、便血、鼻衄及外伤出血。一日3次,每次1~2g。 方二:马兜铃150g,红花225g,绿绒篙150g,麻黄150g,石灰华150g,诃子200g。以上共研细粉,过筛混匀即可。本品气微香,味苦。有清热消炎、保肝之功效。用于新旧肝病、肝大、肝区疼痛、食欲不振。一日2次,早晚服,一次2~3g。 方三:马兜铃150g,红花90g,牛黄3g,榜嘎150g,石灰华150g,逆洛150g,止泻木子150g,大株红景天150g,以上除牛黄另研外,其余混合粉碎成细粉,过筛,将牛黄与以上细粉配研,混匀即可。本品气微,味苦、涩。有消炎、止痢之功效。用于腹痛、赤痢、肠炎等症。一日2~3次,一次1~1.5g。 方四:马兜铃、绿绒蒿、余甘子各100g,石灰华、木香、藏木香、甘草各50g,丁香、波棱瓜子、朵架、桂皮各30g,沉香、渣训膏各40g,朱砂、荜茇各20g,熊胆2g,麝香0.5g,巴夏嘎、红花、寒水石(乳剂)各70g,藏红花10g,甘青青兰、虎耳草各80g,牛黄0.8g。以上除藏红花、熊胆、朱砂、牛黄、渣训膏、麝香分别另研细粉外,其余粉碎成细粉,与藏红花、熊胆、朱砂、牛黄细粉合并串研,过筛混匀,用麝香、渣训膏加适量水泛丸,干燥即可,每丸重0.5~0.53g。本品气微香,味苦、涩。有清肝热之功效。用于毒及“木布”降于胆腑,肝热引起的疼痛,肝肿大引起的肝胃区疼痛等新旧肝病。一日2~3次,一次4~5丸。 方五:朵莫酿120g,榜嘎、力嘎图、木香马兜铃各100g。共制粗粉,过筛混匀。能清热,止泻。治肠炎、腹痛。每次2~3g,煎服,一日2~3次。 方六:红花225g,木香马兜铃、绿绒蒿、蒂达、麻黄、石灰华各150g,诃子200g,共为细粉,过筛,混匀。能清热,消炎,保肝。用于新旧肝病、肝肿大、肝区痛疼、食欲不振。一次2~3g,一日2次。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1)青海藏医所用本品多为木通。
(2)四川中药材“淮通”多为木香马兜铃的茎或有带根茎的,云南中药材“防己”(理防己)用的是木香马兜铃的根茎。此外,西藏尚用大果马兜铃A.macrocarpa C.Y.Wu et S.K.wu.
近于木香马兜铃,但叶先端微回,上面近无毛,下面被稀疏的毛;叶柄长10cm;果粗圆柱状;长13cm,直径4~5cm。生于海拔约2100m山坡阔叶林中,产于西藏东南的察隅。亦用藏木通A.griffithii Hook.f.et Thoms ex Duchartre.,木品叶为阔卵形或圆形,背面密被长柔毛,上面疏生短毛;叶柄长5cm;果下垂细胞圆柱状,长15~17cm,茎部稍扭曲。生于海拔2100~2700m的河谷林边及杂木丛中,产于西藏。
(3)蒙医所用藏文药名“哇力嘎”者为山木通(短尾铁线莲)Clematis brevicaudata DC.。
(4)中医通常将马兜铃的根入药,有行气活血,利水消肿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