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藏族医学 > 藏族医药 > 正文
刺柏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品名
藏名:巴朱木
汉语拼音
CIBAI
拉丁名
1.Juniperus rigida Sieb. et Zucc.;2.J.formossana Haya-ta.;3.J.sibirica Burgsd.;4.Sabina squmata (Buch.-Ham.)Antoine.
英文译名
销售地区
保护品种
中药材基原
为柏科植物杜松刺柏、西伯利亚刺柏、高山柏的带叶嫩枝和果实。
动植物形态
1.杜松: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m,树冠尖塔形;树干与大枝树皮褐灰色,纵裂;大枝近平展,小枝下垂,幼枝三棱形,无毛;冬芽明显。叶全为刺形,三叶轮生,基部有关节,披针状条形,坚硬,长1.3~1.8cm,宽约1.2mm,先端锐尖,上(腹)面明显凹陷成槽,有一条窄的白粉带,中脉不明显,不成绿色,下(背)面拱圆,有显著的纵脊,横切面近V字形。球花单生叶腋;球果具3枚合生肉质的种鳞,球形,径约7mm,紫褐色,二年或三年后成熟,熟时变淡褐黑色或蓝黑色,常有一层薄的白粉,在顶端稍张开。种子3枚,近卵形,长约5mm,顶端尖,有四条不明显的棱。
2.刺柏:小乔木,高7~15m,树冠塔形或近圆柱形;树皮褐色,裂成薄条状脱落;小枝下垂,近三棱形,叶三叶轮生,全为刺形,基部有关节,不下延伸长,条状披针形,长10~16mm,宽1.4~1.8mm,先端渐尖具锐尖头,上面(腹面)微凹,中脉绿色,稍隆起,两侧各有1条白色气孔带,下面(背面)绿色,具钝脊,横切面新月形。球花单生于叶腋;雄球花具雄蕊5对,交叉对生;球果浆果状,具3枚合生肉质的种鳞,近球形或宽卵形,径6~9mm,被白粉,二年或三年后成熟,熟时淡红褐色,顶端微张开,具3枚种子,种于半月圆形,具3~4棱,顶端尖,近基部有3~4条树脂槽。
3.西伯利亚刺柏:匍匐灌木,高30~70cm,小枝密集。叶三枚交叉轮生,呈针刺状,通常稍成镰状弯曲,披针状椭圆形或披针状短线形,长5~10mm,宽2~3mm,先端急尖或近急尖,上面微凹,中央有一条绿色边带为宽的粉白色气孔带,下面拱凸,具背脊。球果近球形;直径5~7mm,成熟时褐黑色,通常有3粒种子,稀1~2粒。种子卵圆形,有棱脊,顶端尖,基部有树脂糟。
4.高山柏:灌木或成匍匐状,稀为小乔木,树皮灰褐色,枝皮带红褐色;小枝下垂或伸展。叶全为刺形,三叶交叉轮生,开展,基部下延,狭披针形,长6~10mm,宽1.2~1.3mm,先端渐狭成刺尖头,上(腹)面稍凹,有白粉带,有不明显的绿色中脉,下(背)面稍拱圆有钝纵脊,沿脊至少在下部有细槽。球花单生枝顶。球果宽卵球形,翌年成熟,熟时变黑色,无白粉,有1粒种子。种子卵球形,长4~8mm,径3~7mm,顶端尖,上部有2~3条钝纵脊。
动植物资源分布
1.杜松:产于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和东北、华北亦有。 2.刺柏:产于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贵州亦有分布。 3.西伯利亚刺柏:产于西藏、东北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新疆阿尔泰山;前苏联中亚细亚、西伯利亚、日本、朝鲜、阿富汗至喜马拉雅地区也有分布。 4.高山柏:产于西藏、甘肃南部、四川、云南,陕西南部、安徽(黄山)、福建、台湾、湖北西部、贵州也有分布。
动植物生态环境
1.杜松:生于海拔1600~2500m的较干燥的山地。 2.刺柏:生于海拔1800~3400m山坡疏林中。 3.西伯利亚刺柏:生于海拔3600~4100m的高山半阳坡、沙石山坡。 4.高山柏:生于海拔2600~4100m阳坡或阴坡,在中海拔地带常与其他针叶树或阔叶树混生,在高海拔地带常成灌木状。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夏季采集带叶的嫩枝,秋末采集果实,分别晾干。
药用部位
以带叶嫩枝和果实入药。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为带叶的嫩枝和果实,叶针形或线形,长2~20mm,宽约1~3m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绿色,腹面有1条深槽,背面有1明显的纵脊,叶基有关节,先端锐尖,刺手,质韧,不易折断。细枝长短不等,直径1~3mm,叶基残迹明显可见,外表粗糙,有皱缩,浅棕色或褐色。果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8mm,棕色或褐色,有灰白色粉霜,基部有短果柄,果皮皱缩,易剥离;种子2~3粒,卵状三角形,长约5mm,有3~4条不显著的棱脊,质坚硬,气芳香,味淡。
显微鉴别:杜松叶(宽1mm)横切面:三角形,上面中深凹陷。表皮为1列排列紧密的细胞,半圆形,外壁增厚,角质化,于凹陷处为气孔带组织。下皮细胞为1~2列排列较紧密的硅质化或木质化的纤维状的细胞。纤维束位于叶的中央,外韧型,木质部在近轴面,管胞多角形,壁木化,紧密排列成纵行。韧皮部在远轴面,细胞扁长方形,排列较紧密,射线弯曲。叶肉组织,近轴的叶肉细胞为类长圆形,远轴的叶肉细胞为类圆形,叶肉细胞间有空隙。维管束的下方有一圆形的树脂管,管壁为1列排列较紧密的椭圆形细胞。
粉末鉴别:杜松粉末:浅棕色。纤维状下皮细胞易见,木质化或硅质化,多成束,长400~960mm,直径10~16mm。厚壁表皮细胞纵长形或近方形,细胞壁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壁上单纹孔明显、木化,微木化或不木化。气孔特异,副卫细胞明显木化,两端各具一小节,长约55μm,径约27μm,副卫细胞2~3个。管胞细长,主要为螺纹,径约5μm。
中药化学成分
杜松叶含穗花杉双黄酮又称阿曼托黄素(amentoflavone,C(30)H(18)O(10))、竹柏双黄酮A(podocarpusflavone,C(31)H(20)O(10)),少量扁柏双黄酮又称桧黄素(hinokiflavoneC(31)H(20)O(10))。枝叶还含挥发油,其成分与果实挥发油相似。
果实的挥发油中含α-蒎烯(α-pinene,C(10)H(16))36.6%,月桂烯(β-myrcene,C(10)H(16))12.9%,△3-蒈烯(△3-carene,C(10)H(16))0.8%,柠檬烯(limonene C(10)H(16))1.6%,对聚伞花素(P-cymene,C(10)H(14))0.9%,β-榄香烯(β-elemene,C(15)H(24))2.0%;其他尚含少量的石竹烯(caryophyllene,C(15)H(24))、葎草烯(numulene,C(15)H(24)),γ-荜澄茄烯(γ-cadinene,C(15)-H(24))、松油烯醇(terpinen-4-ol)、龙脑(borneOl,C(10)H(18))、香茅醇(citronellol,C(10)H(20))及茴香醚(anethole,C(10)H(12))等。
茎、木、心材含各种萜类化合物,其中主要为δ-荜澄茄烯、α- 和β-雪松烯(cedrene,C(15)H(24))约占70%,其他有二氢白菖考烯(calalmenene,C(15)H(22))、叩巴萜(cuparene,C(15)H(22))、β-榄香烯、金合欢烯(farnesene,C(15)H(24))、石竹烯、葎草烯、甜没药烯(β-bisaabolene, C(15)H(24))、β-芹子烯(β-selinene C(15)H(24))、α-黄烯(α-curcumene,C(15)H(22))、罗汉柏烯(thujopsene,C(15)H(24))、α-和γ-白菖考烯(calacorene)、α-,β-和δ-菖蒲二烯(acoradiene)、α、β-菖蒲烯醇(α-、β-acorend)、3β-羟基山达海松酸(3β-hydroxysandaracopimaric)、弥罗松酚(cryptojapo- nol)、柳杉酚(sugiol,C(20)H(28)O(2))、柳杉村脂酚(cryptojaponol)、△(6)-去氢弥罗松酚6,12-二羟基-松香四烯-5,8,11,3-酮-7(6,12-dihydroxy-5,8,11,13-abietetraen-7-one)等。
理化性质
理化鉴别:(1)薄层层析,取杜松叶2g,研成粗粉,加石油醚10m1,浸渍半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供点样用。吸附剂为硅胶G(浙江黄岩200目以上)3g, 加水6ml,研匀,制板,105℃活化1小时。展开剂为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17∶3)。展距16cm。结果显4个明显的黄棕色斑点。 (2)取上项粗粉残渣,加乙醇8ml,置水浴上微沸10min,滤过,取滤液1ml,加镁粉少许及盐酸数滴,置水浴上加热3min,溶液显红褐色。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中药剂型
散剂,膏剂。
中药制药工艺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刺柏子石油醚提取物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稀释至1∶1600仍能制止细菌发育。将石油醚浸膏顺次用30%碳酸氢钠、30%氢氧化钾处理,发现由氢氧化钾液所得到的部分有抗菌作用,稀释至1∶12800亦有作用。将此物减压蒸馏所得之蒸馏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但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及志贺氏痢疾杆菌则无作用。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筛选
新药的临床评价
实验动物的品种
方剂组成
药物和剂量
药物配伍
方一:刺柏、诃子红花、白豆蔻,方海、麝香冬葵紫堇。 方二:刺柏、结血蒿麻黄杜鹃叶、柽柳。 方三:刺柏叶、黄蜀葵、诃子、鸭嘴花白豆蔻。 方四:刺柏、旱柳叶、唐古特瑞香叶白蒿
药性
苦、涩,寒。
归经
功效
清热解毒。
性味分类
主治
用于赤巴病扩散,皮肤瘙痒,疮。
用法用量
配方或单用。
用药忌宜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方一:刺柏、诃子、红花、白豆蔻各6g,方海、麝香、冬葵、紫堇各3g。共研细粉。治肾热,膀胱热。一次2g,一日2次。
方二:刺柏、结血蒿、麻黄、杜鹃叶、柽柳各15g。共研细粉。治风寒湿痹、关节积黄水、皮肤病、湿疹。一次2g,一日2次。
方三:刺柏叶、黄蜀葵、诃子、鸭嘴花、白豆蔻各等分。共研细粉。用于肾热、淋症。一次2g,一日3次。
方四:刺柏、旱柳叶、唐古特瑞香叶、白蒿各等量。共研粗粉,治风湿痹症、皮肤病。内服,一次2g,一日2~3次,煎服;外用,煎水,热洗患处或调糊敷患处。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刺柏果实治赤巴病扩散、皮肤瘙痒、痔疮。”《四部医典》记载:“叶(含嫩枝)清肾热,杀虫,治肾脏病、肾热病,膀胱热、炭疽病。果实收敛赤巴病,解毒,杀虫,治赤巴病扩散症、皮肤瘙痒、炭疽病、痔疮。”
药物应用鉴别
相关文章
刺柏叶
刺柏叶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