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藏族医学 > 藏族医药 > 正文
腊肠果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品名
藏名:东嘎
汉语拼音
LACHANGGUO
拉丁名
Cassia fistula L.
英文译名
销售地区
保护品种
中药材基原
为豆科植物腊肠树的成熟果实。
动植物形态
中等乔木,高达15m,树皮幼时平滑,绿灰色,老则粗糙,灰棕色。偶数羽状复叶,长25~40cm,互生,小叶4~8对,亚革质,对生,卵状或卵状椭圆形,长5~13cm,宽约4~8mm,先端渐尖,茎部短尖,全缘,叶上面淡绿色,近无毛,下面淡白色而被丝状茸毛,脉明显。花鲜黄色,腋生下垂总状花序,长30~50cm,苞片早落,小花梗约4~6cm,开展;萼片5,长卵形,长6~8mm,光滑,早落;花冠直径约4cm,瓣5,大小近相等,倒卵形,长18~25mm,具短爪及脉纹;雄蕊10,花丝长,弯曲,下面2~3枚最大,药椭圆形;雌蕊1,花柱内弯,柱头顶生,截形。荚果圆柱形,长30~60cm,直径约2~3cm,成熟后暗褐色,不开裂,下垂,近于笔直,表面平滑而有不明显浅槽,具多数水平方向的隔膜,各有种子1粒。
动植物资源分布
多栽培于广东、广西及云南西南部等省地,亦有野生的。国外多见于中南半岛、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地。
动植物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村边或低山坡上。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花期5~8月,果实次年2月成熟,到3~4月还有垂挂枝间的。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打下种子。
药用部位
以成熟或近成熟的果实入药。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果实呈长圆柱形,为多室不开裂荚果,长30~60cm,直径约2cm,顶端圆而具短尖,基部有短梗。外果皮厚约0.3mm,硬木质,表面暗褐色至近黑色,微带光泽,平滑,在低倍放大镜下,可见细微裂纹,腹背两缝线明显。质坚,可折断,断面具横隔膜,黄棕色,有光泽,两隔相距约4mm,各具1种子,由黑色短线状珠柄附着于腹缝线上。种子扁卵形或类扁圆形,长8~12mm,厚约3mm。黄棕色至红棕色,光滑,质坚,内部淡黄色,胚乳发达角质状,胚黄绿色弯曲,种子围在黑褐色粘性果肉中;果肉微有特异香气,味甜而微酸。种子遇热水,立即产生透明的可剥离的胶质薄膜。
茎皮片块状或卷筒状,片块大小不等,卷筒状的长15~30cm,厚1~5mm,外表灰棕色,不平坦,内侧有纵纹;质坚,薄的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淡棕色。气微,味涩,微苦。
显微鉴别:种子的横切面:外皮为厚25~30μm的胶质薄膜层,以下为栅栏组织,宽约60μm,未见光辉带;其内为1列胞腔不甚明显的滴漏细胞,其间散在有细胞内含棕黄色物者;维管束细小,直径约5μm;种皮最内层为1列棕黄色细胞腔滴漏细胞。胚乳组织发达,为白色多角形细胞;细胞壁角隅处纤维素增厚,略作念珠状,颇为特异。内含糊粉粒油滴。子叶细胞类方形,含油滴、淀粉粒。
粉末鉴别:淡黄白色。栅状细胞长约60μm,宽约8μm,为无色薄壁性细胞;滴漏细胞胞腔明显,有时呈棕色;含棕黄色的类圆形厚壁细胞,壁微木化。胚乳细胞多角形,壁角隅处纤维素加厚。淀粉粒脐点一字形成或点状,或脐点不明显;螺纹导管。类圆形厚壁细胞。
中药化学成分
果实含氧甲基蒽醌类0.95%;并有蒽醌类色素腊肠豆酸(fistuie acid)。
果肉含蒽醌1.1%,主为4、5-二羟基-2-蒽醌羧酸,即大黄酸(rhein)。含1,8-二羟-3-蒽醌羧酸,芦荟大黄素甙(barbaloin,C(20)H(18)O(3))、芦荟甙(aloin,C(20)H(20)H(8))、含羟甲氧基蒽醌的甙(C(5)H(6))O(2))n;此外含不饱合蜡(C(28)H(56),2.27%)、小量挥发油、葡萄糖、果糖、蔗糖、单宁、粘液质、果胶、具特异香气的树脂。含碳水化合物26.30%、蛋白质19.94%,尚含精氨酸(arginine)、亮氨酸(leucine)、蛋氨酸(methion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色氨酸(tryptophan)、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及谷氨酸(glutamic acid)等氨基酸
果荚含蜡,其中木蜡酸正三十烷酯57.2%,二木蜡酸正三十一烷-1,30-二脂、蔗糖。
种子含分解乳糖甘露聚精(galactomannan),由77.14%D-甘露糖(D-mannose)及22.86%D-分解乳糖(D-galactose)组成,或认为系D-分解乳糖1分子和D-甘露糖4分子组成。
花含蜡醇(cery alcohol,即正二十六醇-1)、山柰黄素(kaempferol)、番泻甙A(senno-side A)、番泻甙B(sennoside B)、大黄酸、原花色甙(proanthocyanin):白天竺葵甙元(leucope largonidin)的四聚体及原白天竺葵甙元(proleucope largonidin)的多聚体,一种双蒽醌甙腊肠花素(fistutin)的鼠李糖甙,甲基丁香酚(methyl engenol)。
茎皮含3,4-二羟基黄烷组成的缩合型鞣质(10%~13.6%)、羽扇醇(lupeol)、廿六烷醇、三十一烷、β-谷甾醇、白天竺葵甙元的三聚体、小量大黄酸及阿勒勃素(fistucacidin,它是白天竺葵甙元,其结构为3,4,7,8,4'-五羟基黄烷)。
心材含阿勒勃素、芦荟大黄素甙、大黄酸;边材含5,4-二羟基黄烷-3,4-二醇。叶含大黄酸及其甙、番泻甙元A和B、番泻甙A和B、1,δ-二羟基-3-蒽醌羧酸6、缩合型鞣质。
芽含番泻甙元A和B、大黄酸及番泻甙A和B。
理化性质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中药剂型
中药制药工艺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1.泻下及肠兴奋作用:果或果肉水提取物有泻下作用(含蒽醌甙),果实及果肉的水一醇流浸膏(1∶1)对离体豚鼠小肠及十二指肠有兴奋作用。
2.镇静作用:水- 醇流浸膏(1∶1)给小鼠腹腔注射适量(10ml/kg)可延长巴比妥所引起的睡眠时间(35%,亦具镇静作用),但稍过量10~20ml/kg则引起中毒,呈现步态不稳,呼吸困难,24小时可恢复正常。
3.抑菌作用:果肉去醇的浸膏,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巨大芽胞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沙门氏菌、乙型副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种子去醇浸膏也同样具较弱抑菌作用,种子水提取液只抑制白喉杆菌与伤寒杆菌。在生产酵母菌、酶类的培养基中加入本品果肉,可抑制其他细菌污染。
4.抗病毒活性:茎皮在75%醇提取后的残渣,其丁醇提取物显示有抗病毒活性。印度发现腊肠树及同属植物狭叶番泻、小决明(Cassia tora L.)提取物对兰尼克特氏病(Renikrafdisease)和疫苗病毒病产生类似干扰素的抑制作用。
5.抑制果胶酶作用:皮煎剂能抑制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的果胶酶。
6.其他作用:0.1ml可抑制离体兔心,但可恢复。抗疟作用不恒定。果皮、树皮则无抗疟作用。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筛选
新药的临床评价
实验动物的品种
兔,小鼠,豚鼠。
方剂组成
药物和剂量
药物配伍
药性
甘、微辛,微寒。
归经
功效
清肝热,解毒,疏肝,消肿。
性味分类
主治
肝炎、肝中毒、便秘、四肢肿胀。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每次6~9g。
用药忌宜
不良反应及治疗
果或果肉用量较大时可引起恶心、胃肠气胀及腹痛。其水一醇提取液1ml(相当1g生药)予小鼠腹腔注射10~20m1/kg可引起中毒、抑制,步态不稳,呼吸困难,24小时恢复正常。
选方
临床运用
胃痛:取果仁制煎剂,每10ml相当于50g生药,为一次量,一日三次,连服7天,观察56例,均收到一定制痛效果。对慢性胃炎、胃酸过多、食欲不振等亦能改善症状。
各家论述
考证
《月王药诊》、《四部医典》均记载:清肝热、泻诸病,治新、旧肝病。《味气铁鬘》称:“腊肠果味辛、性重,泻诸病”。《甘露之滴》称:“腊肠果味辛性平,消散四肢肿胀。”让钧多杰说:“紫色腊肠果为泻药,腊肠木解毒。《图鉴》称:“腊肠果状如血肠,味甘微辛,泻诸病”。章弟巴说:“腊肠果为泻肝毒的良药。
药物应用鉴别
1.腊肠果花在《本草拾遗》(唐代陈藏器)称波罗门皂荚、阿勒勃,而目前藏汉辞典译皂荚或牙皂的系误。 2.腊肠果在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称神黄豆,作稀痘(麻疹)药。
相关文章
腊肠树
腊肠果
腊肠果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