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藏族医学 > 藏族医药 > 正文
大蒜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品名
藏名:郭加
汉语拼音
DASUAN
拉丁名
Allium sativum L.
英文译名
销售地区
保护品种
中药材基原
百合科植物蒜鳞茎。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株具强列的蒜辣气。鲜茎类圆球形或短圆锥形,直径3~6cm,由数个肉质瓣状小鳞茎组成,全部封闭在银白色或淡紫红色的膜质鳞皮内,基部有一扁平的鳞茎盘。叶基生,数片,线状披针形,带苍绿色,长30~40cm,宽1~2cm,叶基鞘状。花葶长于叶、圆柱形,高55~100cm,具1~3枚苞片,小花常为小珠芽所代替,小珠芽直径4~5mm;小花梗细长;花被6片,披针形,粉红色,雄蕊6,花丝基部扩大,内轮花丝两侧各有1丝状长齿,长短不等,超过花被片,外轮的锥形;雌蕊1,子房上位,由3心皮组成,长圆状卵形,顶端凹入,中轴胎座。蒴果、种子多数,黑色。
动植物资源分布
原产亚洲西部或欧洲;全国各地广泛有栽培;亚洲和欧洲也有栽培。
动植物生态环境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花期5~7月,果期9~10月。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夏初叶枯时挖出鳞茎,晾干。
药用部位
以鳞茎入药。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本品呈短圆锥形或类圆球形,直径3~6cm,由6~10个瓣形小鳞茎着生在扁平木质鳞茎盘上抱合花茎基部而成,外包1至数层灰白色或淡紫红色膜质鳞,中央有干缩的花葶残基,鳞茎盘基部有多数黄白色须根痕。鳞瓣呈三角状,白色肥厚肉质,先端尖,背面隆起,外包膜质鳞叶,切断面随处可以见到黄色油点。有强烈的蒜臭味,味辛辣。
显微鉴别:1.新鲜蒜瓣表皮:细胞多为近长方形的薄壁细胞,长40~110μm ,宽23~49μm,可见细胞核一枚,直径约11μm,核内有1~2个核仁,气孔分布很稀少,圆形,直径30~33μm,副卫细胞4~5个,类多角形。
2.蒜瓣的叶肉组织:多为类圆形的薄壁细胞,直径40~110μm,有细胞间隙:维管束极不发达,导管多为螺旋纹,直径6~10μm。油细胞浅黄色,类圆形,直径50~66μm,维管束附近分布较多。
中药化学成分
新鲜鳞茎每100g中含蛋白质4.4g,脂肪0.2g,碳水化合物23g,粗纤维0.7g,水分70g,灰分1.3g,钙5mg,磷44mg,铁0.4mg,硫胺素0.24mg,核黄素0.03mg,菸酸0.9mg,抗坏血酸3mg;碳水化合物中主要为果糖聚糖(fructosan),尚有微量的碘。
鳞茎中含挥发油约2%,是经水蒸汽蒸馏而得,d(15)(4) 1.046~1.098,n(20)(D) 1.557~1.575。油中主要含抗菌物质大蒜辣素(allicin C(6)H(1)S);在新鲜大蒜中无大蒜辣素存在,而含大蒜氨酸(alliin,C(6)H(11)O(3)NS)、甲基蒜氨酸(methylalliin,C(5)H(8)O(3)NS)及少量环蒜氨酸(cyc-loalliin,C(6)H(11)O(3)NS),以及其他砜类化合物。蒜氨酸不具抗菌活性,但受蒜酶(allinase)的分解而产生大蒜辣素,其含量为0.5%~2%。大蒜辣素具特有的臭辣味,但新鲜大蒜没有此臭气,只是在捣碎(或损伤)蒜头时,蒜氨酸与大蒜酶接触而分解产生了大蒜辣素,才有特殊的臭和辣味。大蒜挥发油中含有二烯丙基一硫化物(diallylsulfide,CH(2)=CHCH(2)SCH(2)CH=CH(2) )、甲基烯丙基二硫化物(methyl- allyldisulfide,CH(3)SSCH(2)CH=CH(2))、二烯丙基二硫化物(diallyldisulfide,CH(2)=CHCH(2)SSCH(2)CH=CH(2))、甲基烯丙基三硫化物(methyl-allyl-trisulfide,CH(3)SSSCH(2)CH=CH(2) ),其中以二烯丙基三硫化物(或称二烯丙基化三硫)具有较强抗霉菌和细菌的效力,且性质稳定,已合成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广谱抗菌药物。此外挥发油中尚含有柠檬醛(citral)、牻牛儿醇(gera-niol)、芳樟醇(linalool)、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水芹烯、丙醛、戊醛等。
新鲜鳞茎曾分离得葫蒜素A(1)、A(2)A(3)(scordinine  A(1)、A(2)、A(3))、葫蒜素B(1)、B(2)和B(3)(scordinine B(1)、B(2)、B(3))等,其中葫蒜素A(1)的结构已明,是由烯丙基硫代果糖醛酸(allylthio-fructuronic acid)与葫蒜肽(scormin)缩合而成。
鳞茎经水解,分离得多种酸性硫肽,如γ-谷酰基-S- 甲基半胱氨酸(γ-glutamyls-me-thylcysteine C(9)H(16)O(5)N(2)S)、S-烯丙基-L-半胱氨酸(S-allyl-L-cysteine,C(6)H(11)O(2)NS)、γ-L-谷酰基-S- 烯丙基疏基-L-半胱氨酸(γ-L-glutamyl-S-allylmercapto-L-cysteine,C(11)H(18)O(5)N(5)S(2))、S-烯丙基疏基-L-半胱氨(S-allylmercapto-L-cysteine,C(6)H(11)O(2)NS)等,并认为S-烯丙基-L-半胱氨酸为大蒜精氨酸的前体。
理化性质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中药剂型
中药制药工艺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1.抗菌杀虫作用:大蒜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霉菌、立克次体、滴虫、原虫有显著的杀灭作用。临床用生大蒜治疗阿米巴痢疾、菌痢、滴虫性阴道炎百日咳等有效。体外抑菌试验表明大蒜油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弗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产碱杆菌、白色念珠菌、隐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含大蒜油的大蒜注射液多用于治疗深部霉菌感染。大蒜新素(二丙烯基三硫化物)对霉菌与细菌都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合成品的注射液对白色念珠菌、隐球菌等霉菌引起的疾病及菌痢等均有确切疗效。
2.降血脂作用:新提取的大蒜挥发油(生药1g/kg体重)可明显抑制饲胆固醇引起的家血清胆固醇和血浆纤维蛋白含量的升高,全血凝固时间的缩短及动脉脂质含量的增加。大蒜挥发油能有效地防止家兔主动脉的脂质沉积。大蒜油可显著降低主动脉和肝脏的胆固醇含量,显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大蒜对高血脂症和血液凝固性变化有非常显著的保护作用,并能显著提高正常人和冠状动脉疾病(包括陈旧性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血清纤维蛋白溶解活性。
3.降血糖作用:大蒜对控制饲葡萄糖所致的高血糖有明显的效果。给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大鼠口服大蒜提取物,亦有降血糖作用。
4.降压作用:对的急性降压试验表明,静脉注射大蒜提取液0.05g/kg(相当于生药0.2g)可使血压下降6.67kPa。大蒜可降低狗实验性高血压的收缩压。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大蒜对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5.免疫作用:大蒜注射液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机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病人淋巴母细胞转化率及玫瑰花结反应均明显升高,因此,大蒜很可能是一种很好的免疫激发型中草药。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筛选
新药的临床评价
实验动物的品种
犬,大鼠,小鼠,兔,猫。
方剂组成
药物和剂量
药物配伍
药性
辛,温。
归经
功效
解毒,祛风,增胃温,消积,生发,止泻,杀虫,解毒。
性味分类
主治
龙病、龙和培根合并症、胃寒腹痛腹泻白癜风麻风病、秃发、瘟病时疫、肿毒。
用法用量
配方或单用。
用药忌宜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考证
《四部医典》记载:“大蒜味辛,性温、凉,效重。清热、祛风、杀虫。它分两种,鳞茎大者色白,味不甚辛辣者称为白皮蒜;鳞茎较小,分瓣多,皮红色,味甚辛辣者称为红皮蒜。前者性缓,后者性糙,质最佳者为不分瓣的独头蒜”。《晶珠本草》记载:“大蒜味辛,性温。祛风,杀虫,解毒,除邪。治麻风病”。《味气铁鬘》记载:大蒜味辛辣,祛风,干黄水。巴保说:“大蒜味甚辛,性锐、重、润,化味苦,气味浓香,生发,提升胃温,健胃,止泻”。让钧多杰说:“一切龙病大蒜有特效,叶和蒜头功效相同”。《明灯》记载:大蒜味辛,性锐,效重。生发止泻,提升胃温。治白癜风、麻风、肿瘤、疮、尿潴留、龙病、龙和培根合并症、呃逆、瘟病、痰壅。大蒜分为两种,园中栽培的为大蒜,山上野生的为野蒜,效用相同。
药物应用鉴别
相关文章
大蒜
大蒜
大蒜
垂果大蒜芥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