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莪曲森的莫
|
汉语拼音 | JUANBAI
|
拉丁名 | Selaginella tamariscina (Beauv.)Spr.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卷柏科植物卷柏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高5~15cm,主茎直立,常单一,少有分枝,顶端丛生小枝,小枝腹背扁平,二歧或扇形分叉,辐射开展,干时内卷如拳。叶鳞片状,有中叶与侧叶之分,密集,覆瓦状排列,中叶腹叶斜向上,不并行,卵状长圆形,急尖而有长芒,边缘有微齿;背叶(侧叶)斜展,宽超出中叶,长卵圆形,急尖而有长芒,外侧边狭膜质,并有微齿,内侧边的膜质宽而全缘。孢子囊单生于叶腋;大孢子囊黄色,成熟时2瓣开裂,内含4个黄色大孢子,表面具小瘤状突起;小孢子囊桔黄色,内含多数桔黄色小孢子。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分布遍及全国各地;朝鲜、日本、前苏联亦有。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生于山坡岩石上及森林下潮湿处。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8~9月采集,除去须根,洗净泥土,晒干,备用。
|
药用部位 | 以全草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全草多卷缩如拳形,大小不一,长3~10cm,基部簇生多数须根, 纤细,质较硬,浅黄棕色至棕黑色。枝丛生,形扁而有分枝,绿色或黄绿色,向内卷曲。枝上密被鳞片状小叶,近卵形,长约1.5mm,宽约1mm,先端锐尖具长芒。放大镜下可见叶缘膜质状,有细尖锯齿,无叶柄,小孢子桔黄色。质脆易折断。无臭,味淡。 显微鉴别:1.卷柏叶横切面:上下表皮为一列厚壁细胞,有的外被角质层,可见气孔,有的具小刺状突起,其内有1~3层厚壁细胞,叶缘处厚壁细胞层数较多。叶柄为两面栅栏式,有1~3列栅栏细胞,海棉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主脉维管束周韧型,管胞数个至数十个。 2.小枝横切面:整体呈椭圆形,两侧可见残留叶基。最外为3~5层排列成环的厚壁细胞,以背、腹两面较多。木化或微木化,薄壁细胞类圆形,内含大量挥发油、叶绿粒及少量淀粉粒。维管束周韧型,类椭圆形,管胞成群,木化。 3.根(直径0.5mm)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众多小根毛。皮层由3~5层薄壁细胞及8~10余层厚壁细胞组成,其薄壁细胞层及以外组织易脱落。中柱鞘细胞1列,维管束于中心,韧皮部多压缩,木质部管胞3~8个成束,木化。 粉末鉴别:棕黄色。小孢子淡黄色,圆球形,直径35~45μm,偶见棕黄色四分大孢子,气孔不定式,直径15~20μm,副卫细胞4~7个。叶缘表皮细胞具不规则突起,细胞狭长,多细胞之长芒,长可达1mm以上。管胞多破碎,网纹长50~150μm,直径20~25μm。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理化鉴别:取本品粗粉1g,用95%乙醇20ml,回流10min,滤过,取滤液1ml,加数滴盐酸及镁粉少量,溶液显红色。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散剂,汤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辛,平。
|
归经 | |
功效 | 利湿,通便。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用于通二便。
|
用法用量 | 鲜品9~15g,干品6~9g,浸膏3~5%。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