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Jie cao
|
蒙药名 | 珠勒根-呼吉
|
别名 | 邦柏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为败酱科植物缬草、黑水嫩草、宽叶缬草、西北缬草的根及根茎。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1.缬草 Valeriana officinalis L.
多年生草本,高100~150cm。具纺锤状根茎及数条细长须根。茎直立,有纵条纹。基生叶丛生,长卵形,为单数羽状复叶或不规则深裂,小叶片9~15,顶端裂片较大,全缘或具少数锯齿,叶柄长,基部呈鞘状;茎生叶对生,无柄,抱茎,单数羽状全裂,裂片每边4~10,披针形,全缘或具不规则粗齿;向上叶渐小。伞房花序顶生,排列整齐;花小,白色或紫红色;苞片羽裂,裂片长圆形;雄蕊3,较花冠管稍长;子房下位,长圆形、蒴果光滑,具1种子。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子山坡草地,适于酸性肥沃土壤。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2.黑水缬草 Valeriana amurensls Smlr.ex Kom.
多年生草本,高达1.5m。根细长有香气,根茎不规则块状。茎上部具有柄的腺毛。叶对生,奇数羽状分裂,长15~20cm;基生叶柄长约20cm,茎出叶柄向上渐短至无柄,具糙毛;基部的第1~2对小叶较小,中央裂片最大,宽卵形,常与上部第1对小叶合生或密接,先端圆钝,基部楔形或广楔形,边缘有粗大牙齿。多歧聚伞花序顶生;花梗被具柄的腺毛和粗毛;苞片羽状分裂,长2cm;小苞片羽状全裂至条状,长1cm,均具腺毛;花萼内卷;花冠淡红色,漏斗状,长3~5mm,5裂;雄蕊3;子房下位。瘦果窄三角卵形,长约3mm,先端有毛状宿萼。花期6~7月,果期7~8月。生于山坡草甸或落叶松和烨木林下。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
3.宽叶缬草 Valeriana officinalis 1.var.latifolia Miq.
宽叶缬草为缬草的变种,其区别在于叶裂片较宽,中裂片较大,裂片为具锯齿的宽卵形,裂片数较缬草为少,通常5~7枚。花、果期同缬草。
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林下或沟边。分布同缬草。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野生的仅有本变种。
4.西北缬草 Valeriana tangutica Bata L.
多年生低矮细弱草本,全株无毛,高8~20(~30)cm。叶小形,基生叶丛生,叶质薄,羽状全裂,裂片全缘,顶端叶裂片大,心状卵形、卵圆形或近于圆形,长8~18mm,宽6~12mm,两侧裂片1~2(~3)对,疏离,显著较顶生裂片小,长仅3~4mm,近圆形,具长柄;茎生叶2对,疏离,长2~4cm,3~7深裂,裂片条形,先端尖。伞房状聚伞花序,较密集成半球形,苞片及小苞片条形,全缘;花萼内卷;花冠白色,外面粉色,细筒状漏斗形,先端5裂,裂片倒卵形、圆形;雄蕊长于裂片,花药完全外露;子房狭椭圆形,无毛。果实平滑,顶端有羽毛状宿萼。花期6月。
生于山地砾三质坡地、石崖及沟谷中,并可进入亚高山带。分布于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生物学特性 性喜湿润,宜选地下水位高或低洼地种植,并要有良好的灌溉条件,耐涝,也较耐旱。土壤以中性或弱碱性的砂质壤土为好。
栽培技术 在播种前或育苗移植前1月翻地,翻地前每1hm2用腐熟厩肥35700kg,与无机肥料合用作基肥,效果更高。翻后耙平,使主粒细小均匀、土面平整。用种子繁殖,有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①直播:春播宜在解冻后,北京地区宜在3月底或4月初。秋播必须使播后当年不出苗为妥。播种前须先作垄,垄宽约65cm,高12~16cm,垄上开沟,深1~2cm,播后覆以薄土,立即浇水。每1hm2播种量为7.5kg。②育苗移栽:温床宽约1.3m,底垫15cm厚的马粪1层,用脚踏实后上覆15cm厚的土,然后浇水,使马粪发热,于3月初按行距6cm划行条播,播后覆盖细土,13~15d即可出苗。50~60d幼苗长出3~4片真叶时,可按行株距60cm×30cm开穴移栽,每穴2~3株,压实、浇水。
田间管理 应勤浇水,幼苗期间勤松土,当根露出土面时,及时培土。追肥第l次在6月底种子成熟期,第2次在8月上旬,每1hm2共用硫酸铵225kg、过磷酸钙225kg、氯化钾45~60kg,每次各施1/2量,开沟后将肥料撒于沟中,然后覆土灌水。
病虫害防治 雨季及时排水,可减轻根腐病;发现病害,及时拔除病株。虫害主要有蝼蛄、蚜虫。蝼蛄用毒饵诱杀;蚜虫用化学药剂防治。
|
采收加工 | 9~10月间采挖,去掉茎叶及泥土,晒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1)缬草 根茎呈类圆柱形,较粗短,长0.5~2cm,直径0.4~1.5cm,表面黄棕色至褐色,粗糙,有叶柄残基,上端有残留茎基,中空,有的根茎有横生分枝,远端节部有蔓基残留,节间长1~2cm,根茎周围和下端丛生多数细根,末端纤细,表面黄棕色至褐色,具纵皱纹。质稍韧,断面周围黄褐色或褐色,中心黄白色。有特异臭气,干品更浓。味微辣,后微苦,且有清凉感。
以根头粗壮、根长、表面黄棕色、气味浓烈者为佳。
(2)黑水缬草 根茎呈头状,长0.3~1.4cm,直径0.3~1cm,表面棕黄色,顶端残留有棕黄色地上茎和叶柄残基,四周密生多数小细根。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中间有空隙。具特殊臭气,味微苦。
(3)宽叶缬草 药材性状与缬草基本相似。
显微鉴别 缬草根横切面:表皮细胞1层,细胞较大,类方形、长方形,栓化。下皮层细胞2~4层,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壁稍厚。皮层较宽,占根的大部分,有的可见裂隙和油细胞散在。内皮层细胞1层,微木化,细胞切向排列,凯氏点明显,有油滴散在,外侧有单个或2~3个厚壁细胞断续排列成环状,有的可见网状壁孔。中柱鞘细胞1~2层,切向排列,有的不明显。维管束外韧型。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排列成环状,导管和木纤维均木化。髓细胞壁稍厚,有的有裂隙。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幼小的根可见初生木质部为四原型。
缬草根茎横切面:特征与根类同,区别点在于髓部较根的髓部大,且分布有石细胞群。
粉末特征:浅黄褐色。①淀粉粒众多,多数单粒,直径4~35μm,脐点为点状、星状等,也有由2~5个组成的复粒。②石细胞成群或单个散在,胞腔大小不一。③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浅黄色。④表皮细胞长方形或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淡黄棕色或黄棕色。⑤内皮层细胞长方形,有较密的横纹,外侧有单个的厚壁细胞,有的可见网状壁孔,有的呈连珠状增厚。⑥导管为具缘纹孔及网纹。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约2g,用乙醚5~10ml冷浸30min,不断振摇。滤过,取滤液lm1,置水浴上蒸干,加2滴2,4-二硝基苯肼,即产生橘黄色沉淀。
(2)取本品粉末约2g,用水饱和正丁醇5ml提取,取滤液约lm1,加2滴稀盐酸,分层(勿振摇)加2滴碘化汞钾试液,于两液界面下,产生白色沉淀。
(3)取本品乙醇浸出液0.5m1,加醋酸缓冲液(PH4.6)5m1,加甲基橙试液0.lm1,氯仿5m1,混合振摇,分取氯仿层,加入硫酸乙醇液(硫酸12m1,无水乙醇80ml)3m1,氯仿层显红色。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味苦,性原。效轻、钝、稀、柔。
1.《金光注释集》:“味苦。”
2.《无误蒙药鉴》:“性原,效轻。”
|
功效 | 清热,解毒,镇静,消肿,止痛。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Lemberkovics Em et a1.C A,1978,88:197425p
(2)Bos R,et a1.Phytochemistry,1986,25(4):133
(3)Szentpetery G R,et a1.C A,1964,60:10475c
(4)Johnson R D,et a1.Phytochemistry,1971,10(12):3334
(5)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631
(6)Thies P W,e
|
蒙药名出处 | 《无误蒙药鉴》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