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Pn gong ying
|
蒙药名 | 毕力格图-那布其
|
别名 | 瓦枯尔,枯日忙,阿尔山-达日雅干,巴格巴盖-其其格
|
考证 |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无误蒙药鉴》称:“叶细、油润、缺刻,花单一,味苦、甘者为瓦枯尔。”并附植物形态图2幅。上述植物形态、附图与蒙医所认用的蒲公英形状特征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瓦枯尔即毕力格图-那布其(蒲公英)。
|
中药材基原 | 为菊科植物蒲公英、华蒲公英等的全草。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1.蒲公英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
多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高10~25cm。根深长,单一或分枝。叶根生,排成莲座状;叶片矩圆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15cm,宽2~3.5cm,先端尖或钝,基都狭窄,下延呈叶柄状,边缘浅裂或不规则羽状分裂,裂片齿牙或三角状,全缘或具疏齿,绿色,或在边缘带淡紫色斑,被白色丝状毛。花茎上部密被白色丝状毛;头状花序单一,顶生,直径2.5~3.5cm,全部为舌状花,两性;总苞钟状,总苞片多层,外层较短,卵状披针形,先端尖,有角状突起,内层线状披针形,先端呈爪状;花冠黄色,长1.5~1.8cm,宽2~2.5mm,先端平截,5齿裂;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上,花药合生呈筒状,包于花柱外,花丝分离,白色,短而稍扁;雌蕊1,子房下位,长椭圆形,花柱细长,柱头2裂,有短毛。瘦果倒披针形,长4~5mm,宽约1.5mm,外具纵棱,有多数刺状突起,顶端具喙,着生白冠毛。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野间。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2.华蒲公英 Taraxacum sinicum Kitag.
多年生草本,高8~20cm、叶根生;叶柄短,基部扩大呈鞘状;叶片狭倒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4.8cm,宽1.2~1.5cm,先端尖,基部狭长,边缘近全缘或具规则的齿裂,顶端裂片长戟形,侧裂片窄三角状披针形,先端尖或钝,边线具疏细因,两面均被蛛丝状毛。花茎细短,长约4cm,被蛛丝状毛;头状花序单一,顶生,全为舌状花,两性;总苞片3层,外面2层较短,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约5mm,宽约lmm,先端几无角状突起,内面1层较长,线状披针形,长1~1.4cm,宽1~2mm,绿色或微紫红色,边缘具窄白膜质;舌状花冠黄色,长1~1.2cm,宽约1.2mm,先端齿裂,下部1/3连成管状;雄蕊5,聚药,花丝短,分离;雌蕊1,子房下位,长椭圆形,柱头2深裂,有短毛。瘦果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约4mm,宽约lmm,具纵棱,全体有刺状突起,中部以上较显著,喙长3~4mm;冠毛纤细,白色,长约6mm。花期4~6月,果期6~7月。
生于稍潮湿的盐碱地或原野上。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河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春、夏季开花前或刚开花时采收,除净泥土,阴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1)蒲公英 全草呈皱缩卷曲的团块。根圆锥状,多弯曲,长3~7cm,表面棕褐色,抽皱,根头部有棕褐色或黄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脱落、叶基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倒披针形,长6~15cm,宽2~3.5cm,绿褐色或暗灰色,先端尖或钩,边缘倒向残裂或羽状分裂,裂后齿牙状或三角形,基部渐狭,下延呈柄状,下表面主脉明显,被蛛丝状毛。花茎1至数条,每条顶生头状花序;总苞片多层,外面总苞片数层,先端有或无小角,内面1层长于外层的1.5~2倍,先端有小角,花冠黄褐色或淡黄白色。有的可见多数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微苦。
(2)华蒲公英 叶倒卵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约4.8cm,宽1.2~1.5cm。常较规则地倒向羽状深裂,裂片3~7对,先端裂片长戟形,先端尖或钝,基部狭长,几无毛。总苞片3层,外层2面先端几无小角,内面1展长于外层的2倍。
显微鉴别 蒲公英报横切面:木栓展为3~5层棕色细胞。皮层极狭窄。韧皮部宽广,乳管群与筛管交互排列成断续的3~9轮。形成层成环。木质部较小,射线不明显;导管散列。薄壁细胞中含萄糖。
叶表面观:(1)蒲公英 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表面可见角质纹理。上、下表皮均有非腺毛,由3~9个细胞组成,顶端细胞甚长,皱缩呈鞭状或脱落。下表皮气孔较多,不定式或不等式,副卫细胞3~6个。叶肉细胞含细小草酸钙结晶。叶脉旁可见乳汁管。
(2)华蒲公英 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稍波状弯曲,角质层的纹理明显,尤其上表皮的层纹密。多细胞非腺毛稍少。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甲醇提取液lm1,置水浴上蒸干。用冰醋酸lml溶解残渣,加入醋酸酐-浓硫酸(19:1)试剂lm1,溶液由黄色很快变红色→紫色→青色→浅绿色。(检查甾醇类)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1,冷浸过夜,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稀盐酸40ml溶解,滤过。取滤液lm1,加改良碘化铋钾试液2滴,产生橙色沉淀。(检查水溶性生物碱)
|
化学成分 | 全草含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蒲公英素(taraxacerin),蒲公英苦累(taraxicin)。花含毛茛黄质(flavoxanthin)等[1,2]。
|
药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味苦、微甘,性凉。
《无误蒙药鉴》:“味苦、甘。”
|
功效 | 平息协日,清热,解毒,开胃。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所,等.中药志(第四册).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697
(2)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36
药理
(1)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36
(2)马风友.中医药学报,1991,(1):41
(3)施鹤高.中医杂志,1979,(12):55
(4)黄玲,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1,(3):8
|
蒙药名出处 | 《无误蒙药鉴》、《认药白晶鉴》、《蒙药学》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