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Dang shen
|
蒙药名 | 宋-敖日浩岱
|
别名 | 鲁杜德道尔吉,鲁杜德道尔吉-朝格,希日-敖日浩岱
|
考证 | 本品载于《无误蒙药鉴》。内称:“生于林荫间,叶似银扣,茎如铁丝,细长,花灰白色,钟形,下垂;果实状如铃舌;气味浓,具乳汁。”并附植物图2幅。上述植物生境、形态及附图特征与蒙医所沿用的党参之特征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鲁杜德道尔吉即宋-敖日浩岱(党参)。
|
中药材基原 | 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的根。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党参 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
多年生草本。根长圆柱形,直径1~1.7cm,顶端有一膨大的根头,具多数瘤状的茎痕,外皮乳黄色至淡灰棕色,有纵横皱纹。茎缠绕,长而多分歧,下部疏生白色粗糙硬毛,上部光滑或近于光滑。叶对生、互生或假轮生;具柄,叶柄长0.5~4cm,被疏柔毛;叶片卵形或广卵形,长1~7cm,宽0.8~5.5cm,先端钝或尖,基部截形或浅心形,全缘或微波状,上面绿色,被粉伏毛,下面粉绿色,密被柔毛。花单生,具细花枝;花萼绿色,具5裂片,裂片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光滑或稍被茸毛;花冠卢钟形,直径2~2.5cm,淡黄绿色,且有淡紫堇色斑点,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至厂三角形,直立;雄蕊5,花丝中部以下扩大;子房上位,3室,胚珠多数,花柱短,柱头3,极阔,呈漏斗状。蒴果圆锥形,3室有宿存花萼。种子小,褐色光泽。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地灌木丛中及林缘。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生物学特性 党参喜冷凉气候,忌高温。幼苗期喜阴,成株喜阳光。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不宜黏土、低洼地、盐碱土和连作地上种植。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种子发芽率80%以上,贮放超过1年的种子,发芽率则显著降低,故宜用当年或上一年采收的种子。常采用育苗移栽法,少用直播。播种期从早春解冻后至冬初封冻前均可进行,撒播或条播,条播行距10~15cm,播种深度0.5~1cm。每1hm2播种量7.5~15kg。播后参畦用玉米秆、谷草或松杉枝等覆盖保温,气温在18~20℃,播后10d左右出苗。苗高约5cm时,逐渐除去遮盖物,并及时注意除草浇水。移栽:参苗培育1年,于秋季或春季幼苗萌芽前移栽。按行距20~30cm开沟,将种根按株距6~10cm斜栽于沟内,覆土。
田间管理 除草是保证党参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必须勤除杂草。当苗高15cm时,施人粪尿,每1hm215000~22500kg,施后培土。亦可施过磷酸钙22.5kg。苗高30cm时搭架,使茎蔓攀缘生长。雨季注意排水,以免烂根。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锈病,一般东北、华北地区秋季发生较重,发病期间喷50%二硝散200倍液或25%粉锈宁1D00倍液,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2~3次。根腐病,低洼地和多雨季节容易发生。防治方法:忌连作,筑高隧,开深沟,有利排水。发病期可用50%托布津800倍液浇灌。霜霉病,可喷40%霜疫灵300倍液或70%百菌清1000倍液。虫害有小地老虎、非洲蝼蛄等。
|
采收加工 | 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泥土,晒至半干,用手或木板搓揉,使皮部与木质都贴紧,饱满柔软,然后再晒再搓,反复3~4次,最后晒干即成。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根略呈长圆柱形,稍弯曲,长10~35cm,直径0.4~2cm。表面黄灰色至灰棕色。根头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俗称“狮子盘头”。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根头下有环状横纹,向下渐稀疏,有的达全长的1/2,栽培品较稀少或无。全体有纵皱纹及散在的横长皮孔,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质稍硬或略带韧性,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至淡棕色,有裂隙,本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花纹及导管细孔。有特殊香气,味微甜。
以条粗状、质柔润、香气浓、甜味重、嚼之无渣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至10数列细胞,其间有石细胞,单个或成群。皮层窄。韧皮部宽广,外侧常现裂隙,散有乳管群,并常与筛管群交互排列。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放射状排列。薄壁细胞中含菊糖及淀粉粒。
粉末特征:淡黄色 ①节状乳管碎片甚多,直径16~24μm,含淡黄色颗粒状物。②淀粉粒呈类球形,脐点呈星状裂隙状。③石细胞呈方形、长方形或多角形,壁不甚厚。④网纹导管易察见。⑤菊糖多,用冷水合氯醛液装置,菊糖团块略呈扇形、类圆形或半圆形,表面具放射状线纹。⑥木栓细胞棕黄色,表面观长方形、斜方形或类多角形,垂周壁微波状弯曲,木化,有纵条纹。
理化鉴别 取本品乙醚浸出物加醋酐溶解,沿管壁加入浓硫酸,两液界面呈棕色环,上层由蓝色即变为绿色。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本品用45%乙醇为溶剂,其浸出物不得少于55.0%。
|
化学成分 | 1.党参 根中含多糖[1]和4种杂多糖CP1、CP2、CP3、CP4[3]。还含苷类成分:丁香苷(sgringin),正己基-β-D-吡喃萄糖苷(n-hexyl-β-D-glucopyranoside)[3];生物碱成分:黑麦草碱(nerlolvrine)[4]等,赖氨酸(lvsine),苏氨酸(threonine)等17种氨基酸[5];以及蒲公英赛醇(taraxerol),乙酸蒲公英甾醇酯(taraxeryl acetate),无羁萜(friedelin),甾醇及三萜成分[6,7]。根另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棕榈酸甲酯,占总油量的28.04%,还含α-蒎烯(α-pinene),2,4-壬二烯醛(nona-2,4-dienal),龙脑(borned),δ-愈创木烯(δ-guaieen),α-姜黄烯(a-curcumene)等32种成分[8]。
|
药理作用 | 1.增强机体应激能力 党参水提醉汉液腹腔注射20g/kg,能显著延长小鼠常压缺氧的存活时间,以及异丙肾上腺素、氰化物、亚硝酸钠所致组织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并能延长结扎两侧颈总动脉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1]。党参多糖能延长小鼠游泳时间,提高小鼠耐高温能力,增强正常及摘除肾上腺小鼠的耐氧能力,并减少正常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表明党参增强应激作用可能与兴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关[2]。 2.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党参注射液、多糖、花粉多糖等制剂腹腔给药,可明显增强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腹腔巨噬细胞鸡红细胞吞噬率,增加吞噬指数[3~5]。也能拮抗氢化可的松、环磷酰胺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党参多糖腹腔注射,能提高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的胸腺细胞E花环形成率;对二硝基氯苯诱发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呈抑制作用,而对免疫抑制小鼠则有恢复作用。促进碳粒廓清速率[4],加速131I血浆蛋白胶粒廓清速度[6]。 3.延缓衰老作用 以20%党参水煎液浸泡桑叶后喂蚕,可延长蚕的幼虫期、全生存期,并增加体重[7]。体外试验表明,党参提取物能提高人血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强清除自由基的能力[8]。 4.抗溃疡作用 党参煎剂及其提取物灌胃,对无水乙醇、强酸和强碱引起的大鼠胃黏膜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9~11]。煎剂和水煎剂醇沉液,正丁醇提取物或多糖灌胃给药,对大鼠应激型、幽门结扎型、吲哚美辛(消炎痛)型、阿司匹林型及慢性醋酸型胃溃疡,分别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或促进溃疡愈合作用[12,13]。 5.对平滑肌作用 党参煎剂能使豚鼠和兔的离体肠紧张性升高,收缩加强[16~18],并能拮抗5-羟色胺(5-HT)引起的肠挛缩,但对乙酰胆碱(ACh)引起的无明显作用[18]。另有报道,水煎液对离体豚鼠回肠呈抑制和兴奋两种作用,并不同程度地拮抗ACh、5-HT、组胺和氨化钡所致的肠挛缩[19]。 6.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党参及其提取物腹腔给药,能显著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延长戊巴比妥钠或环巴巴比妥的睡眠时间[20~23],水煎醇提液20g/kg腹腔注射,能显著延长士的宁、戊四氮诱发的小鼠惊厥潜伏期及死亡时间,并有抗电惊厥作用[20]。党参多糖能降低正常小鼠及实验性发热大鼠的体温,抑制醋酸诱发的小鼠扭体反应[22];党参水提物和醇援物能增进或改善小鼠记忆的获得,记忆巩固和棒柳碱引起的记忆获得障碍[21]。 7.对血液与造血功能的影响 党参水浸膏与醇浸膏可使家兔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增加,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相对增多,淋巴细胞减少[24,25],家兔静注党参注射液1g/kg,能抑制体外血栓形成,减少血细胞比容,降低红细胞电泳值和血液黏度[26]。 8.对心血管的作用 党参水煎醇沉波给麻醉犬和家兔静注均有短暂的降压作用[27]。党参浸膏对肾上腺素的升压反应有明显对抗作用[24]。将党参提取物给麻醉猫静注,能提高心泵血量而不影响心率;增加脑、下肢和内脏血流量,将该提取物液在小鼠肠系膜上,能扩张微血管并使血流量增加,且能对抗肾上腺素的作用[19]。家兔或大鼠静注党参注射液,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对大鼠正常心率有减慢作用,但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律失常并无影响[28]。 9.抗肿瘤辅助作用 党参煎剂能显著延长环磷酰胺对小鼠皮下移植的Lewis肺癌及其肺转移灶以及荷瘤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抑制肿瘤体积和重量增长,明显减少肺转移灶。这些作用均优于单用环磷酰胺[29]。煎剂能抑制原噬菌体的诱导释放,对大肠杆菌SOS反应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表明党参有抗诱发作用,同时还能抑制羟基脲诱发的酵母细胞的基因突变[30]。 10.其他作用 喂饲含6.8%党参花粉饲料,对四氯化碳诱发小鼠肝损伤有明显抑制作用。[31]。体外试验煎剂对脑膜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卡他双球菌、到大肠杆菌及大肠杆菌[32],以及人型结核杆菌[33]有抑菌作用,党参还具有升高血糖作用[34]。 11.毒性 党参注射液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79.21±3.60g/kg[35]。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味苦、辛、涩,性凉。效锐、软。
1.《无误蒙药鉴》:“味苦、辛、涩,性凉。”
2.《蒙药学》:“味辛、涩,性凉。”
3.《医疗手册》:“味甘,性平。”
|
功效 | 祛协日乌素,消肿,舒筋。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Wang Z T.C A 1993,119:80333y
(2)张思巨,等.中草药,1987,18(3):98
(3)Wang Z T,et a1.生蓟学杂志(日),1988,42(4):339
(4)Liu T,et a1.Planta Med,1988,54(5):472
(5)蔡定国,等.中草药,1982,13(10):442
(6)王英贞,等.中草药,1982,13(1):1
(7) Wan M P,et a1.Planta Med,1983,49(1):60
(8
|
蒙药名出处 | 《无误蒙药鉴》、《认药学》、《蒙药学》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