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Cao guo
|
蒙药名 | 嘎古拉
|
别名 | 德伦乃赛音,勃布来占,操格色利德
|
考证 |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称:“茎叶绿色,种子皮厚,具纵沟,疏松者为上品,皮薄,头锐尖,柔软者为下品。”《无误蒙药鉴》引自《西对》脉:“产自汉地的草果为嘎古拉之一种。”并附果实和种子性状图4幅。上述植物形态,尤其果实、种子之性状特征与蒙医所认用的草果之性状特点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德伦乃赛音即嘎古拉(草果)。
|
中药材基原 | 为美科植物草果的成熟果实。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草果 Amomum tsaoro Crevost et Lemaire
多年生丛生草本,高2~3m。全株有辣气味。根茎短粗,横走,绿白色,茎粗壮,直立或稍倾斜。叶二列,约11~14枚,叶鞘开放,抱茎,淡绿色,被疏柔毛,边缘膜质;叶舌先端圆形,长8~12mm,膜质,锈褐色,被疏柔毛;叶柄短或几无柄;叶片长椭圆形或披针状长圆形,长40~70cm,宽15~18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边缘干膜质。花序从茎基部抽出,卵形式长圆形,长9~13cm,径约5cm;苞片长圆形至卵形,长1.5~2.8cm,宽0.7~1.8cm,先端钝圆,浅橙色;花冠白色;,唇瓣中助两侧具紫红色条纹、蒴果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5~4.5cm,径2cm,顶端具宿存的花柱残基,呈圆柱形突起,果皮熟时红色,干后紫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维管束);果梗长2~5mm,基部有宿存的苞片。花期4~5月,果期8~12月。生于山坡疏林下。现有栽培,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怕热,怕旱,怕霜冻。以在海拔1000~2000m,年平均温度18~20℃,荫蔽度50%~60%的林下或溪旁湿润的山谷坡地,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种子繁殖:8~9月果实成熟果皮呈紫红色时采收,剥去果皮,洗净果肉,再用清水浸种10h左右,然后拌湿沙贮藏。8~11月播种,也可在翌年2~3月播种。条播,行距15cm,播深1.5~2cm,覆土盖草淋水。播后约1个月出土,需搭荫棚遮荫,追施草木灰和腐熟的猪牛粪。经培育1~2年,苗高60~120cm,可出圃定植。在4月上旬,按行株距1.7m×2m,穴宽30cm,深15cm开穴,每穴栽苗1~2株,选阴雨天进行定植。分株繁殖;选健壮母株带芽的根茎分株,每丛有苗2~3株,种后填细土踏实,盖草,淋水。
田间管理 定植后每年于春、秋季中耕除草2~3次。在秋季除草时,剪去枯株、病株和已结过果的老株,中耕除草结合追肥,采用环状沟施绿肥、堆肥和磷肥等。在开花前进行培土,促使幼芽生长健壮。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立枯病,为害幼苗,严重时成片死亡,可将病株拔除,周围撒石灰粉,或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
|
采收加工 | 广西8~9月、云南11~12月果成熟,当果实呈红褐色时采收,晒干或烘干;亦有用沸水烫2~3min后捞出再晒干或烘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果实呈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具三钝棱,长2~4cm,直径1~2.5cm,顶端有一个圆形突起的花柱残基,基部有果柄或果柄痕。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有明显的纵沟及棱线。果皮质坚韧,易纵向破裂,果皮内表面浅棕色,有光泽。果实3室,中轴胎座,每室含种子8~11枚。种子呈圆锥状多面体,长5~7mm;表面红棕色,被灰白色膜质假种皮,在较狭的一端具凹窝,合点在背面中央,呈小凹点状,合点与种脐间有一纵油状的种脊。质硬,胚乳灰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辛辣。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假种皮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种皮表皮细胞棕色,长方形,壁较厚;下皮为1列薄壁细胞,含黄色物;油细胞层为1列油细胞,类方形或长方形,切向42~162μm,径向48~68μm,含黄色油滴;色素层为数列棕色细胞,皱缩。内种皮为1列栅状石细胞,棕红色,内壁与倒壁极厚,胞腔小,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含淀粉粒及数个细小草酸钙簇晶及方晶。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及淀粉粒。
|
化学成分 | 果实含挥发油,油中的主含1,8-桉叶素(1,8-cineole),反式-Z-十一烯醛(trans-Z-undecenal)等[1]。种子挥发油主要有1,8-桉叶素,橙花醛(neral),牻牛儿醛(geranial)等[2]。
|
药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除去杂质,去壳,取仁生用。
|
性味 | 味辛,性温。效糙、轻、燥。
《金光注释集》:“味甘、辛、消化后味甘,性温,放轻、燥、糙、热。”
|
功效 | 祛胃、脾寒性赫依,温中消食。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李世诚,等.中草药通讯,1977,2:13
(2)王兴文,等.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2):1
(3)Nguyen X D,et a1.C A,1993,118:167838w
药理
(1)李伟,等.中国中药杂志,1992,17(12):727
(2)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498,833
|
蒙药名出处 | 《无误蒙药鉴》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