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Song jie
|
蒙药名 | 那日森-格树
|
别名 | 润兴,唐兴,珠拉-毛杜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为松科植物油松、马尾松含树脂的结节。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1.油松 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常绿乔木,高15~25m,胸径1m。树皮灰褐色,呈鳞甲状裂,裂隙红根色。枝轮生,小枝粗壮,淡橙黄色或灰黄色;冬芽长椭圆形,棕褐色。叶针形,2针一束,稀有3针一束的,较粗硬,长10~15cm,边缘有细锯齿,两面有气孔线;叶鞘初时淡褐色,渐变为暗灰色,外表常被薄粉层。花单性,雌雄同株,均为松球花序;雄球序长卵形,长1~1.5cm,淡黄绿色,簇生于前一年小枝顶端,花开后成葇荑状,雄蕊多数;雌球序阔卵形,长7mm,紫色,1~2枚着生于当年新枝顶端,多数珠鳞成螺旋状紧密排列,胚珠2枚,珠鳞下面有一小型苞片,与珠鳞分离。松球果卵形,长5~8cm,直径3~5cm,在枝上能宿存数年之久,鳞突较隆起,鳞脐亦突出,呈钝尖形。种子具翅,呈不十分规则之椭圆形,稍扁,紫褐色或褐色,具油汁胚乳。花期4~5月,果期到年9月。
生于山坡。分布于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东等地。
2.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Lamb.
常绿乔木,高可达40m。树皮红棕色,成不规则长块状裂。小枝常轮生,红棕色,具宿存鳞片状叶枕,常翘起,较粗糙;冬芽长椭圆形,芽鳞红褐色。叶针形,2针一束,细长而柔韧,长13~20cm,叶缘具细锯齿;叶鞘膜质,灰白色,永存。雄球序椭圆形至卵形,开后延长成葇荑状,黄色,雄蕊具2花粉囊;雌球序椭圆形,肉紫色。松球果卵状圆锥形,长4~7cm,直径2.5~4.5cm,果鳞木质,鳞片盾菱形,鳞突较平坦,微具脊,鳞脐小而短,微凹或微凸。花期4~5月,果期翌年10月。
生长于山地。分布于内蒙古、河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多于采伐时或木器厂加工时锯取之,经过选择修整,晒干或阴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1)油松 本品呈扁圆节段状或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块状,长短粗细不一。表面黄棕色,灰棕色或红棕色,稍粗糙,有时带有棕色至黑棕色油脂斑,或有残存的栓皮。质坚硬而重。横断面木部淡棕色,心材色稍深,可见有同心环纹,有时可见散在棕色小孔状树脂道,显油性,髓部小,淡黄棕色。纵断面纹理直或斜,不均匀。有松节油香气,味微苦辛。
(2)马尾松 与油松相似。表面黄棕色、浅黄棕色或红棕色。纵断面纹理直或斜,较均匀。
均以体大、色红棕、油性者为佳。
|
化学成分 | 油松、马尾松的结节主含纤维素、木质素(lig-nin)及少量挥发油(松节油)和树脂;挥发油含α-蒎烯(pinene)及β-蒎烯约90%,另含少量樟烯(camphene)、二成烯(dipelitene)等,还含油脂。油松的松节还含熊果酸(ursolic acid)、异海松酸(isopimaric acid)[1,2]。
|
药理作用 | 松节有一定的镇痛抗炎作用[1]。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味甘、苦,性温。效燥、糙、腻。
|
功效 | 祛巴达干赫依,祛寒性协日乌素,止痛,消肿。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生社,1975.492
(2)小管卓夫,等.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7,9(2):101
药理
(1)小营卓夫,等.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7,9(2):101
|
蒙药名出处 | 《认药学》、《无误蒙药鉴》、《智慧之鉴》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