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蒙古族医学 > 蒙药 > 正文
杧果核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汉语拼音
Mang guo he
蒙药名
芒告日-吉木斯
别名
阿巴来,沙巴来
考证
本品载于《无误蒙药鉴》。内称:“树小,叶似大黄叶,花蓝色,伞形,果实状如鹿睾,内含大小如拇指的种子,种子有纹。”并附种子和种仁图各1幅。据上述植物形态、附图特征及蒙医临床沿用经验,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阿巴来即芒告日-吉木斯(忙果核)。
中药材基原
为漆树科植物杧果的果核。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杧果 Mangifera indica L. 常绿大乔木,高10~20m。树皮灰黑色,小枝褐色,无毛。单叶互生,聚生枝顶;叶柄长2~6cm;叶形和大小变化较大,薄革质,通常为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30cm,宽3.5~6.5cm,先端渐尖、长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皱波状,无毛,叶面略具光泽;侧卧20~25对,斜升,两面突起,网脉不显。圆锥花序长20~25cm,多花密集,有柔毛;花小,杂性,黄色或淡黄色;萼片5,卵状披针形,长2.5~3mm,宽约1.5mm,有柔毛;花瓣5,长约为萼的2倍;花盘肉质,5浅裂;雄蓝5,仅1枚发育,长约2.5mm,花药卵圆形,花丝极短;子房斜卵形,径约1.5mm,无毛,花柱近顶生,长约2.5mm。核果椭圆形或肾形,微扁,长5~10cm,宽3~4.5cm,成熟时黄色,中果皮肉质,肥厚,鲜黄色,味甜,果核坚硬。花期3~4月,果期7~8月。 生于海拔200~1350m的山坡、河谷或旷野林中。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栽培与养殖
采收加工
夏季果实成熟后采摘,除去果肉,取果核,晒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呈扁长卵形,长5~8cm,宽3~4.5cm,厚1~2cm。表面黄白色或灰棕色,具数条斜向筋脉纹(内果皮维管束)及绒毛状纤维,韧性。中央隆起,边缘侧扁薄,另一侧较圆钝。质坚硬,手摇之内藏种子作响,破开后内表面黄白色,光滑,有种子1枚;种皮薄;膜质,半透明,易脱离,种仁黄白色,肥厚,肾形。气微,味微酸、涩。 以个均匀、饱满、黄白色者为佳。
化学成分
果实含月桂烯(mvrcene),β-蒎烯[1],杧果酮酸(mangiferonic acid),阿波酮酸(ambonic acid),没食子酸(gal-lic acid),槲皮素(quercetin),杧果苷(mangiferin),β-萝卜素,堇黄质(violaxanthin),硫胺素,核黄素,维生素C葡萄糖等[2]。
药理作用
炮制方法
性味
味酸、甘,性温。效重、腻。
功效
补肾,祛肾寒。
主治
主治肾虚,肾寒,腰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附方
治肾寒紧虚 白豆蔻25g,干荜茇、白硇砂、蒲子、大托叶云实蜀葵各10g,杧果核5g,螃40g,麝香2.5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蒙医方剂学》十味豆寇散)
制剂
药物分类
植物药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Osman A M,et a1.C A, 1973,79:123696v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040
蒙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
参考
《中华本草》蒙药卷
相关文章
杧果
杧果核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