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Bai qu cai
|
蒙药名 | 树得日根
|
别名 | 扎格珠,拉哈岗,协日浩日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为罂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带花全草。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白屈莱 Chelidonium mains L.
多年生草本。主根圆锥状,土黄色。茎直立,高30~100cm,多分枝,有白粉,疏生白色细长柔毛,断之有黄色乳汁。叶互生,一至二回单数羽状全裂;基生叶长10~15cm,全裂片2~5对,不规则深裂,深裂片边缘具不规则缺刻,顶端裂片广倒卵形,基部楔形而下延,上面近无毛,下面疏生短柔毛,有白粉,茎生叶与基生叶形相同。花数朵,近伞状排列;苞片小,卵形,长约1.5mm;花柄丝状,有短柔毛;萼片2,早落,椭圆形,外面疏生柔毛;花瓣4,黄色,卵圆形,长约9mm;雄蕊多数,花丝黄色;雌蕊1,无毛,花柱短。蒴果条状圆柱形,长达3.5cm。种子多数,卵形,细小,黑褐色,有光泽及网纹。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于山坡或山谷林边草地。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和壤土上。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春、夏、秋季均可播种;按行距100cm开浅沟,播种时将种子与倍量细沙混拌均匀,条播,覆土5cm,轻轻镇压,浇水。春播、秋播者15d左右出苗,苗出齐后;过密处应间拔,株距25~30cm,并清除杂草。
病虫害防治 生长期间有棉红蜘蛛对茎叶为害。发生期和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或20%双甲脒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
采收加工 | 5~7月开花时采收地上部分,置通风干燥处。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根圆锥状,密生须根。茎圆柱形,中空;表面黄绿色,有白粉;质轻,易折断。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叶片完整者羽状分裂,裂片先端钝,边缘具不整齐的缺刻,上面黄绿色,下面灰绿色,具白色柔毛,尤以叶脉为多。花瓣4片,卵圆形,黄色,常已脱落。蒴果细圆柱形,有众多细小、黑色具光泽的卵形种子,气微,味微苦。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1.镇咳、祛痰和平喘作用 小鼠酚红法证明,白屈菜浸膏腹腔注射有明显祛痰作用;用豚鼠组胺喷雾法,亦证明其有平喘作用[1]。采用氨水喷雾法、酚红法及离体气管法也证明,白屈菜煎剂有镇咳、祛痰及平喘作用[2]。 2.抗菌作用 白屈菜总碱在体外能抑制革兰阳性菌、结核杆菌及真菌等。白屈菜粗制剂在体外可抑制甲型链球菌、黏膜柰氏菌、I型系氏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3]。 3.抗癌作用 白屈菜醇提取物体外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有明显杀伤作用[4]。 4.镇痛作用 白屈莱碱属原阿片碱一类,作用类似吗啡,但对中枢作用较弱,对末梢作用较强,有某些镇痛及催眠作用,治疗剂量不抑制呼吸[5]。 5.其他作用 白屈菜醇提取物注射液对马血清致敏所引起的回肠痉挛有明显拮抗作用。白屈莱碱对麻醉猫有轻度持久的降压作用[5]。白屈菜碱具有增加尿的排泄和钙及钠离子潴留作用[6]。白屈菜所含多酚性成分具有抗生育作用[7]。血根碱有抗炎作用[8]。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味苦,性寒。效钝、淡、燥。
|
功效 | 杀黏,解毒,清热,分清浊,愈伤。
|
主治 | 主治黏疫热,刀伤,热性眼病。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89
药理
(1)哈尔滨医科大二院内科慢性气管炎研究组.黑龙江医药,1973,(1):28
(2)童维新,等.吉林中医药,1985,(2):15
(3)王治生,等.中药药理与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339
(4)张中兴,等.河南医学院学报,1985,1O(4):26O
(5)Tadeusz W.C A,1964,61:23545
(6)Hanr S,et a1.C A,1942,36:66629
|
蒙药名出处 | 《认药白晶鉴》、《蒙药学》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