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Shan ci mei guo
|
蒙药名 | 哲日力格-扎木日-吉木斯
|
别名 | 色高得巴来,色高得,敖海-浩树(昭乌达盟)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为蔷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果实。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山刺玫Posa dawurica Pal L.
落叶灌木,高0.8~2m。根粗长,暗褐色。枝暗紫色,无毛,小枝及叶柄基部有成对的皮刺,刺稍弯曲或直。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9,长圆形或阔披针形,长1~3.5cm,宽0.5~1.5cm,先端尖或稍钝,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灰白色,有粒状腺点及短柔毛;叶柄有腺体;托叶宿存,长1cm,下部2/3与叶柄合生。花单生或2~3朵簇生;花冠粉红色,径约4cm;萼片窄披针形,与花冠等长,全缘,果期时增大。果实球形或卵圆形,经1~1.5cm,红色,具宿存萼。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林缘开阔地及河岸边、山坡灌木丛间及杂木林中。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果实将成熟时摘下,除去宿存花萼,晒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本品为花托(萼筒)发育而成的假果,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5~1.2cm。表面红色、红棕色或黄棕色,有不规则的皱纹,顶端常宿存萼片及多数雄蕊,萼片5,长约1.2cm,灰绿色,披针形,被短毛。基部有果梗或脱落。质脆,破开后,可见花托壁薄,不及lmm,内有多数坚硬的小瘦果,花托内壁及瘦果表面均有淡黄色的长柔毛。瘦果卵状三棱形,长3~5mm,宽约2mm,浅棕色,气微,味微酸涩。
|
化学成分 | 山刺玫的果实含有机酸,糖,果胶,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花白素(leucoanthocyanindin),花色素(anthocya-nindin),儿茶精(catecbin),微量元素钙、氧、镁等[1],蛋白质[2],银椴苷(tiliroside)[3],木麻黄鞣亭(casuarictin),1,2,3,6-四-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2,3,6-tetra-O-galloyl-β-D-glu-cose),1,2,3,4,6-五-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2,3,4,6-Penta-O-galloyl-β-D-glucose),仙鹤草素(agrimoniin),金樱子鞣质(laevigatin)D、F,刺玫果累(davuricin)M1、D1、D2、T1[4]及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5]。
|
药理作用 | 1.延缓衰老作用 刺玫果粉可使果蝇的平均寿命和最高寿命显著延长,大鼠血清过氧化脂质(LPO)含量下降,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强[1,2]。刺玫果浸膏灌服可提高小鼠肝脏SOD活性,抑制小鼠肝脏LPO和心肌脂褐素形成,并能极显著地降低小鼠尾健的羟脯氨酸的含量[3]。 2.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刺玫果浸膏灌胃,对纺织噪声所降低的小鼠溶血素含量、淋巴细胞转化、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有明显提高[4];能使带瘤小鼠T淋巴细胞数目、T辅助(TH)细胞数目上升,降低T抑制(TS)细胞数目,提高TH/TS的比值,并使受60C°辐射照射的小鼠的白细胞下降幅度减少,并在辐射后数日就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刺玫果可增强带瘤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5]。并能使小鼠血清半数溶血值(HC50)明显升高,表明它有增强体液免疫的作用[6]。 3.抗癌作用 刺玫果汁在大鼠胃内能明显阻断二甲基亚硝胺(DMN)的合成[7]。另外,通过提高机体自由基清除能力,免疫能力而对抗乌拉坦诱发的小鼠肺腺癌[8]。 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刺玫果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具有松弛免主动脉条,降低大鼠血压及脑血管阻力,明显增加猫冠脉血流量,减少冠脉阻力的作用。抑制兔心房的收缩,减慢心率,对抗家兔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时S-T段上升,对抗小鼠常压缺氧及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缺氧作用,并能抑制兔血小板凝集及大鼠血栓形成[9,10]。 5.保肝作用 能降低四氯化碳、乙醇、亚硝胺等对肝脏的损伤,改变人体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浊度异常,减轻和消除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减轻组织炎性反应和纤维化过程[11]。 6.其他作用 对甲醛引起的大鼠关节炎有效。刺玫果谁胃能明显地促进小鼠骨髓细胞核酸和蛋白质代谢[12]。另有抗疲劳、耐缺氧作用[13]。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味甘、涩,性平。
|
功效 | 燥协日乌素,解毒,活血。
|
主治 | 主治协日乌素病,毒性浮肿,肝热。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Shirko T S,et a1. C A,1992,116:241797
(2)付克,等.中医药学报,1989,2:50
(3)刘中申,等.中医药学报,1989,6:38
(4)金哲雄,等.中草药,1994,25(2):64
(5)田振坤,等中医药学报,1987,(3):37
药理
(1)丁克群,等.老年学杂志,1989,9(9):353
(2)郭俊生,等.老年学杂志,1990,10(4):225
(3)刘中申,等.中医药学报,1990,(1):46
(4)温秀兰,等
|
蒙药名出处 | 《无误蒙药鉴》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