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Zi cao rong
|
维药名 | 罗克
|
别名 | 刺乞马黑酥里、禄其、鹿其《回回药方三十六卷》,罗克 买合苏里《保健药园》。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为胶蚧科昆虫紫胶虫在树枝上所分泌的胶质。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紫胶虫 Laccifer lacca Kerr
雌虫体为不规则的圆球形。呈黄褐色至紫红琥珀色,直径2~3mm,表面具3个突起,1个为肛门;2个是中胸气门,周围环绕以丝状蜡质。无足,腹部天气门,触角细小、不显。肛门周围有肛门环和肛门棘。雄虫身体为长梭形,呈鲜朱红色,体长2~3mm。前方有1对背单眼及1对腹单眼,皆细小。有薄翅或缺如。触角1对,细长、前端分叉,前伸;尾部有须毛1对,足3对,有毛,呈浅黄色,细弱。
紫胶虫年产两代。幼虫分别每年4~5月和9~10月间孵化,孵化后爬到寄主树嫩枝上聚集,食取树汁液,并分泌其胶质,初分泌的紫胶为黏稠的半流质,干后为较坚硬的固体。随着胶虫的生长发育,分泌胶质也愈增多,以致各胶虫体相互粘连一片。成虫中期胶量尤多。待成虫发育成熟后即可采胶。雌、雄虫均在胶壳内发育,雄虫生命期很短,一般在当日内即能完全羽化交配授精而死亡,雌虫当日交配后而开始大量泌胶,盛胶期为1~1.5月,然后停止泌胶、准备产卵;1个雌成虫产卵量多为200~500粒,有的可达1000粒,卵停留在胶壁与虫体之间所构成的孵化室内,卵产出后1~2h,最短仅6min即行孵化。
主要寄生植物,在云南发现约100余种,分属于24科、52属。其中以豆科为最多,桑科次之。钝叶黄檀(Dalbergia ob-tusifolia Prain)、三叶豆〔Cajanus cajan(1.) Millsp.〕、大叶榕(Ficus altissima BI.)等寄主所产的紫草茸胶为佳。
主产于云南,四川甘孜阿坝自治州、凉山自治州,西藏和广东等地有产;国外斯里兰卡、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孟加拉国等地亦产。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7~8月间采收,将长有紫胶的枝条剪下,取胶去枝,置干燥、阴凉通风处,直至干燥而不结块为止。
|
药材鉴别 | 呈半管状,长1~7cm,厚0.5~2cm,表面橙红色至紫褐色,凸凹不平,有皱纹、小虫眼及孔隙,依附树枝处凹入成泡。质轻、硬而脆;断面有放射状排列的长圆形虫窝,其内常见白色粉末或紫黑色死虫体,气微,味微涩,加热即软化熔化,并放出大量气泡而体积膨胀,燃烧则产生黑烟和特异臭气。
理化鉴别 本品易溶于水,微溶于醇,醇浸液(1:10)呈淡棕色,在紫外灯下呈鲜浊黄色荧光。醇浸液加盐酸,则色由淡棕变为紫红色。
|
化学成分 | 含虫胶质74.5%,蜡4%~6%,色素6.5%,虫体及枝块等杂物约9.5%。虫胶质为虫胶酸(shellolic acid),油酮酸(aleuritic acid)等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蜡为紫胶虫醇(tachardiacerol)、虫漆蜡醇(laccerol)等与虫漆蜡酸(laccericacid)、紫胶虫酸(tachardiacerinic acid)等所组成的酯。色素主要为虫漆酸(laccaic acid),是一种蒽醒衍生物的红色素,此色素可溶于水,是紫红色,加盐酸后呈橘黄色。置阴凉通风处保存[1]。
|
药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二级干热。
1.《保健药园》:“二级热,二级干。”
2.《白色宫殿》:“干热。”
3.《拜地依药书》:“一级干热,有人认为二级干热。”
|
功效 | 燥湿祛寒,清除寒性多余体液,软肝利水,消炎通阻,消食减肥,强筋止血,止咳平喘。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2~4g。外用:适量。可入汤剂、散剂、片剂、糖浆、蜜膏、敷剂等。
|
注意事项 | 本品对脾脏有害,矫正药为乳香。
|
代用药 | |
附方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刘勇民,等.维吾尔药志(上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393 |
维药名出处 | 《保健药园》
|
参考 |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