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Tian ba dan xing
|
维药名 | 塔提里克巴达木
|
别名 | 把耽《回回药方三十六卷》,来维孜里 吾鲁,巴达木西仁《拜地依药书》。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为蔷薇科植物甜巴旦杏的成熟种子。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甜巴旦杏 Amygdalus communis 1.var.dulcisBorkh.
灌木或乔木,高l~5m,树皮灰色,小枝平滑,绿色或灰褐色。叶互生,叶片椭圆状披针形或狭卵状披针形,长7~12cm,无端渐尖,基部广楔形至近圆形,边缘有细锯齿,无毛,叶柄长约2.5cm,具腺体、花单生或排列成总状花序;两性花,粉红色或白色,直径3~4cm,近无梗,萼片5裂,裂片呈长椭圆形,边缘有绒毛。核果椭圆形,长3~6cm,柔滑,果肉薄,干后易于开裂;核平滑而有凹陷的孔点。花期3~4月,果期7~8月。
我国主产于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有栽培。国外北非、地中海沿岸地区和欧洲其他地区等亦有栽培。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果熟时采收取核,晒干。巴旦杏果实成熟,因品种和种植区气候之差异,成熟期从8月上旬至9月上旬。同一品种在干旱炎热区比湿润凉爽区早熟10~15d。采收要在核果充分成熟时进行,一般以树冠内胜果实开裂时采收,因内堂光照弱果实最后成熟。果实成熟时外已由黄绿至橙色,大部分果实腹缝线开裂,树冠外围果实开始自然脱落。采收要适时,不能过早或过晚,早收的种仁不饱满,味较差,品质低,并且果皮不易剥落,也不能繁育;迟收果核颜色变深不美观,软壳和纸壳等校薄品种损失较大,常遭鸟类啄食,自然落地者会遭鼠类或其他动物的啃食。
|
药材鉴别 | 种子里长卵形,先端渐尖,长3~4.5cm。底部钩圆,稍扁,表面具众多凹陷的孔点。种皮菲薄,红棕色,基部有合点,由合点分出多数维管束向先端分布,呈暗色纹理。气微,味甜。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淡黄色。五细胞黄色,长椭圆形,长60~120μm,腔大,具圆纹孔;子叶细胞类圆形或多角形,内含众多蛋白质粒和油滴;胚乳细胞长方形或多角形,壁稍厚,内含油液和粒状蛋白质粒。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用时除去外壳。置阴凉干燥处,防虫蛀。
|
性味 | 一级湿热。
1.《拜地依药书》:“寒热性平,二级湿。有人认为一级湿热。”
2.《药物之园》:“一级湿热,有人认为平。”
|
功效 | 生湿生热,润肺止咳,肥体强身,湿胞增智,润肠软便,祛寒壮腰,热肤生辉,热身壮阳,提高视力,填精固精。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30~50g。外用:适量。可入散剂、仁膏、蜜膏、舔剂、油剂等制剂。
|
注意事项 | 本品不易消化,对肠有害,并有增加服液质的副作用,矫正药为乳香、砂糖。
|
代用药 | 若本品缺货,可用红果松子代。
|
附方 | |
制剂 | 1.罗补比 赛格日 蜜膏 甜巴旦杏仁、阿月浑子仁、红松子、欧棒仁,去皮芝麻仁、甜瓜子仁、罂粟子仁各18g,黄瓜子仁9g,白蜡树子仁、高良姜、肉桂、布孜当、欧矢车菊、补血草各6g,炼蜜540g。药物分别研细,过罗,加入炼蜜中,搅拌掺匀,制成蜜膏即可。功能强身肥体,补脑增智,填精壮阳,润肤生辉。主治身瘦体弱,记忆减退,精少阳痿,面色苍白等。内服,每日l~2次,每次酌情4~6g, 15岁以下者忌服。(《医学之目的》)
2.苏福非 苏阿里 散 去皮甜巴旦杏仁500g,小麦淀粉500g,砂糖2500g。药物研细,过罗,制成散剂即可。性湿热。功能润肺化痰,生湿止咳。主治肺结核,干性咳嗽,顽痰不化。内服,每日服1次,每次1~5岁者l~2g,5~10岁者3~4g,10岁以上者酌情5~8g。(《医学大全》)
3.罗欧克 巴旦木 舔剂 阿拉伯胶15g,淀粉15g,甘草膏15g,白砂糖60g,车前子仁9g,甜巴县杏仁9g,玫瑰花露适量,甜巴旦杏仁油适量。除了阿拉伯胶、西黄芪胶之外的药物研成细粉,用玫瑰花露、甜巴旦木杏仁油调湿,使其成为黏糖状,最后将研成细粉的阿拉伯胶及西黄芪胶撒入黏糖状中制成舔剂即可。功能润喉利咽,止咳化痰。主治咽喉干燥,咳嗽顽痰等。内服,每日1次,取适量艾热克 高孜班 蒸露一并添服。(《医学大全》)
4.热维改尼 巴达木西仁 油 甜巴旦杏仁适量。剥去甜巴旦杏仁之皮,轧碎杏仁,放入钢盘或铜盘里,把盘子斜放炭炉上,一点一滴地往巴旦杏仁上面倒水,并经加热挤压,使油脂流到低处,及时舀出,装进瓶内,即成油剂。性湿热而平。功能消肿止痛,舒筋通阻,安神催眠,镇咳定喘,消炎除脓,利喉清音,润肠通便等。主治筋肌抽紧,失眠烦躁,久咳哮喘,耳道流脓,音哑喉燥,大便不畅等。根据病情取适量,内服或外用。(《医学之目的》)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维吾尔药材标准(上册)乌鲁木齐:新疆科卫生出版社(K),1993.333 药理 [1]马龙,等.新疆医学院学报,1997,20(2):92[2]邓淑文,等.营养学报,1998,20(2):234 |
维药名出处 | 《拜地依药书》
|
参考 |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