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Shi luo zi
|
维药名 | 色日克 其且克 欧如合
|
别名 | 祖法刺子《回回药方三十六卷》,西子如西 西比提、吐胡米 西比提、苏亚 克比及《明净词典》。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为伞形科植物莳萝Anethum graueolens 1.的干燥成熟果实。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参见“莳萝”条。附:莳萝Anethum graueolens 1.
一或二年生草本,高50~100cm。直根,黄白色。茎直立,圆柱形,有节,光滑。叶于节部互生,短圆形,长10~40cm,2~4回羽状全裂,裂片呈线形,终裂片长0.4~2cm,宽不及0.5mm;叶柄长5~6cm,基部成宽鞘,长1.5~2cm,边缘膜质,白色。复伞形花序,项生,直径约15cm;总花梗长5~15cm;无总苞及小总苞;伞辐5~20枚,稍不等长,小花梗20~50枚,长5~10mm,小花黄色,5瓣,内曲,早落。双悬果椭圆形,长4~5mm,宽2~3mm,背棱微突起,侧棱压扁呈翅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新疆、安徽、江苏等地;国外分布于中亚、欧洲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参见“莳萝”条。附:种子繁殖 春季条播,行距40cm,开浅沟,沟深约3cm,将种子均匀撒人沟内,覆土,每公顷播种量15~18kg。当苗高5~6cm时,间去过密的苗,当苗高10~15cm时,按株距约20cm定苗;苗高25cm时追肥1次,以磷肥为好,除草与浇水视其需要进行。当生长过程中遇到发斑病时可喷洒1:1OO的波尔多液,当发生虫害时,可喷洒90%教百虫100O倍稀释液。
|
采收加工 | 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干后打下果实,去掉杂质,贮于阴凉处。
|
药材鉴别 | 双悬果多数开裂为分果。呈扁平的广椭圆形,长4~5mm,宽2~3mm,厚约lmm,表面呈棕黄至棕灰褐色,背面有3条微突起的棱助,两侧肋线则扩展成翅状,边缘灰白色;少数未分离的双悬果的基部,常残存有细短的果柄。气芳香,味辛凉。
显微鉴别 果实横切面:外果皮细胞1列,切线延长;中果皮为5~8列薄壁细胞,多角形或长方形,并在中果皮组织中可见油室,背面沟槽各1个,结合面2个,在分果的棱肋边各有1个近圆形维管束,在维管束与果皮之间近种皮处有1列厚壁细胞;内果皮细胞1列。种皮为1列切线延长的椭圆形细胞;胚乳占果实约1/2,内含众多颗粒状物。
粉末特征:呈黄棕色。表皮细胞(外果皮)表面观呈类多角形,直径约25μm;网纹细胞淡黄色,呈卵圆形,直径20~50μm,具网状纹孔;油管碎片多,黄棕色,细胞多角形,可见深棕色分泌物;胚乳细胞多角形,壁厚,内含淀粉粒、糊粉粒及小方晶和油滴;其他尚可见小腺毛、纤维及网纹导管。
理化鉴别 取莳萝子粉末0.5g,加甲醇5ml,振摇后浸渍lh,滤过,滤液供下述试验。
(1)取滤液0.5ml,加入5%亚硝酸钠,5%硝酸铝各2滴,再加5%氢氧化钠3~4滴,溶液立即显樱红色并渐变浅。
(2)紫外光谱 取滤液少许,以甲醇稀释后,用岛津UV-200型紫外光谱仪,进行紫外光谱扫描,在308nm处显最大吸收峰。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三级干热,味辛。
1.《注医典》:“一级中干、二级中热。”
2.《药物之园》:“二级首干、二级后热。”
|
功效 | 生干生热,消肿止痛,除腹胀,止腹痛,调经利尿。
|
主治 | 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关节肿痛,腹胀腹痛,经水不下,小便不利等。
1.《注医典》:“成熟寒性体液,填精催乳,降逆消食等;治精液不足,乳汁稀少,呃逆食积等。”
2.《药物之园》:“解毒,温宫祛寒等;治各种中毒,子宫疾病等。”
|
用法用量 | 内服:2~3g。外用:适量。可入汤剂、消食膏等;可入洗剂、油剂、灌阴液等制剂。
|
注意事项 | 本品具有降低脑力、视力和性欲力的副作用,矫正药为各类醋酸糖浆和各种酸味食品。
|
代用药 | 若本品缺货,可用莳萝苗代。
|
附方 | 1.治精液不足,乳汁稀少,呃逆食积 取适量莳萝子,研成细粉冲服或煎汤内服。(《注医典》)
2.治各种中毒 取适量莳萝子,与适量蜂蜜煎汤内服。
3.治子宫疾病 取适量莳萝子,用水煎沸,待凉后坐浴外洗下身。(2、3方出自《药物之园》)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刘勇民,等.维吾尔药志(下册).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K),1999.661 药理 [1]刘勇民,等.维吾尔药志(下册)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K),1999.661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808 |
维药名出处 | 《注医典》
|
参考 |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