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Cao guo
|
维药名 | 充卡克尔
|
别名 | 卡克乐 克巴尔、黑里 开兰,阿拉依其 卡朗《明净词典》。
|
考证 | 《注医典》载:“草果,是一种植物的果实。分大小两种,大的如大拇指大小,其味烧舌,亦气香;小的如伊斯木克大小,其味不烧舌,但亦芳香。”《拜地依药书》载:“草果,是一种植物的果实。分大小两种,大的比肉豆蔻稍大,外壳较硬,暗红色,内有种子,大小如棉花子。”古代维吾尔医,由于对植物的分类较为笼统,故将同科植物草果和小豆蔻混为一谈,根据形状分为大小两种,大的称之为草豆蔻,小的称之为小豆蔻。虽然,两者是同科植物的果实,但是,前者为姜科植物草果Amomuntsao-ro Crevost et Lemaire或果Amomunhongtsaoro C.F.Liang et D.Fang干燥成熟的果实,后者为同科植物小豆蔻Elettaria cardamomum White et Maton的干燥成熟果实。虽然,两者补胃作用基本相同,但是前者偏重于补胃消食,后者偏重于补胃爽心;所以,现代维吾尔医将两者分开使用。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草果大者的颜色、气味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的草果相一致。
|
中药材基原 | 为善科植物草果干燥成熟的果实。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草果 Amomun tsao-ro Crevost et Lemaire
多年生丛生草本,高2~3m,全株有辛辣气味。根茎粗短,横走,绿白色,茎粗壮,直立或稍倾斜。叶2列,叶鞘开放,抱茎,淡绿色,被疏柔毛,边缘膜质;叶舌先端圆形,长8~12mm,膜质,锈褐色,被疏柔毛;叶柄短或几无叶柄;叶片长椭圆形或披针状长圆形,长40~70cm,宽5~18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边缘干膜质。花序从茎基都抽出,卵形或长圆形,长9~18cm,径约5cm;苞片长圆形至卵形,长1.5~2.8cm,宽0.7~1.8cm,先端钝圆,浅橙色;花冠白色,唇瓣中肋两侧具紫红色条纹。蒴果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5~4.5cm,径2cm,顶端具宿存的花柱残基,呈圆柱形突起,果皮熟时红色干后紫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维管束);果梗长2~5mm,基部有宿存的苞片。花期4~5月,果期6~9月。
我国产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国外产于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尼泊尔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
药材鉴别 | 果实长椭圆形,具三钝棱,长2~4cm,直径l~2.5cm;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纵沟及棱线;顶端有圆形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果梗或果梗痕。果皮质坚韧,易纵向破裂,果皮内面浅棕色,有光泽。果实3室,中轴胎座,每室含种子8~11枚,集成长球状。种子圆锥状四至多面体,长宽约5cm;表面红棕色,被灰白色膜质假种皮,在较狭的一端有一凹状的种脐,合点在背面中央,呈小凹点状,合点和种脐间有一纵沟状的种脊。种皮质硬,种六(胚乳)灰白色。种子气香,味辛辣,微苦。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草果仁:取草果,照清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炒至焦黄色,并微鼓起,去壳,取仁,用时捣碎。姜草果仁:取净草果仁,照姜汁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炒干,用时捣碎。置阴凉干燥处。
|
性味 | 一级热、二级干,味辛。
1.《注医典》:“三级干热。”
2.《白色宫殿》:“干热。”
3.《拜地依药书》:“自二级末至三级首为干热。”
|
功效 | 燥湿生热,调节异常黏液质,温胃消食,降逆止呕,除湿止泻。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2~8g。外用:适量。可入蜜膏、消食膏、散剂、汤剂等制剂。
|
注意事项 | 本品对肺有害,矫正药为方糖;用量过多对肠道有害,矫正药为西黄芪胶。
|
代用药 | 若本品缺货,可用小豆蔻、花椒代。
|
附方 | |
制剂 | 苏福非 卡克乐 散 草果、小豆蔻、花椒各15g,砂糖45g。草果、小豆蔻、花椒混合后先研成细粉,后将砂糖研成细粉,分别过罗,最后相互拌匀以制成散剂。性干热。功能滋补肝脏,补胃消食,开胃增食,爽心悦志,纠正嗜食异物,减轻妊娠性偏食。主治肝虚,胃虚性食滞,食欲不振,心虚性情绪低落,嗜食异物,妊娠性偏食等。内服,成人每日2次,每次10g;小儿每日3次,每次1.5g;妇女每日3次,每次5g。(《阿日甫验方》)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维吾尔药材标准》(上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科技出版社(K),1993.238 药理 [1]李伟,等.中国中药杂志,1992,17(12):727 [2]贺娟,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2):37 |
维药名出处 | 《注医典》
|
参考 |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