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维吾尔族医学 > 维吾尔族医药 > 正文
大蒜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汉语拼音
Da suan
维药名
萨木萨克
别名
索木、斯尔《拜地依药书》,来合三《药物之园》。
考证
《注医典》载:“大蒜是众所周知的名菜之一,有三种,第一种是家生的,第二种是叶似韭菜状的,第三种是野生的,阿拉伯语称索木力艾亚。”《拜地依药书》载:“大蒜有三种,第一种是家生的,称索木 波 斯塔尼;第二种是野生的,称索木力白日,又称吾斯库尔地勇;第三种是叶似韭菜状的,称索木力库热 斯。”《药物之园》载:“大蒜有野生的,家生的,山生的;野生的希腊语称于斯库尔地勇,阿拉伯语称所索木力 艾 亚;家生的有二种,一种是球形鳞茎由几个小鳞茎着生在鳞茎盘上抱合而成,另一种是球形状不分小鳞茎,形状和大小与胡葱相似,它比第一种少见;山生的称木斯尔。” 据上述记载,与现代维吾尔药书籍和实物进行对比研究得知,维吾尔医当时将百合科2种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 1.)和薤白(小根蒜)(Alliumm macrostemon Bge.)及石蒜科1种植物石蒜[Lycoris radiata(1.Herit)Herb.]均列为大蒜范围之内。除了家生的大蒜外,其余2种不能与大蒜相提并论,虽然在维吾尔医古代本草中将大蒜分以上3种,但着重讲述的仍是大蒜。维吾尔医古籍中所记载的大蒜与现今维吾尔医实用的大蒜完全相符。
中药材基原
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大蒜Allium sativum 1.又名:青蒜。 越年生草本,具强烈蒜臭气。鳞茎大形,球状至扁球状,通常由多数肉质、瓣状的小鳞茎紧密排列而成,外面被数层白色至带紫色的膜质外皮。叶基生,实心,宽条形至条状披针形,扁平,先端长渐尖,比花葶短,宽可达2.5cm,基部鞘状。花葶实心,圆柱状,高达60cm,中部以下被叶鞘;总苞具长7~20cm的长喙;伞形花序密具珠芽,间有数花;小花梗纤细;小苞片大,卵形,膜质,具短尖;花常为淡红色;花被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4mm,内轮的较短;花丝比花被短,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内轮的基部扩大,扩大部分每侧各具1齿,齿端成长丝状,长超过花被片,外轮的锥形;子房球状,花柱不伸出花被外。花期7月。 国内外各地均有栽培。
栽培与养殖
生物学特性 适应温度的范围很大,耐寒,喜光。以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鳞茎(蒜瓣)繁殖。采收前,选择成熟早的植株作种。采收后,从作种的蒜头中,选出粗短而丰的蒜瓣作播种用。北方可行秋播或春播,南方行秋播。播前,可把蒜瓣的蒜皮剥去或把蒜瓣在水中浸泡1~2d,使蒜瓣吸水有利发芽。按行株距20cm×10cm把蒜瓣插入土中,微露尖端,不宜过深。然后覆细土2~3cm。每1hm2播种量1500~2250kg。 田间管理 出苗后,及时松土除草、追肥。追肥3~4次,其中重施越冬肥和开春肥。
采收加工
在蒜薹采收后20~30d即可采挖蒜头。采收的蒜头,除去残茎及泥土,置通风处晾至外皮干燥。
药材鉴别
鳞茎类球形,直径3~6cm,由6~10个小鳞茎着生在扁平木质鳞茎盘上抱合而成,外包1~3层白色或淡紫红色膜质鳞叶,中央有干缩的花葶残基,小鳞茎瓣长卵圆形,顶端略尖,背面略隆起,外被膜质鳞叶,内为白色肥厚的肉质鳞叶。气特异,味辛辣。 以个大、肥厚、味辛辣者为佳。 显微鉴别 新鲜鳞叶表皮细胞多为长方形,长40~110μm,宽23~49μm,有1枚细胞核,核内可见1~2枚核仁,气孔稀少,直径约至33μm,副卫细胞4~6,类多角形。叶肉组织多为类圆形的薄壁细胞,直径40~110μm;维管束不发达;油细胞类圆形,淡黄色,直径50~66μm,多分布于维管束周围。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适量,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用正己烷稀释,以三硫二丙烯作对照品,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用正己烷-苯(9:1)展开,用碘蒸气显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化学成分
鳞茎主要化学成分有下列几类。
1.挥发性成分  大蒜油中有多种含硫挥发性化合物,包括二烯丙基三硫醚(diallyltrisulfide)俗称大蒜素(allitridin),二烯丙基硫醚(diallylsulfide),甲基烯丙基二硫醚(methylallyldisul-fide),二烯丙基二硫醚(diallyldisulfide),甲基烯丙基三硫醚(methylallyltrisulfide)[1]等。
2.硫代亚磺酸酯类  大蒜辣素(allicin,diallylthosulfi-nate),烯丙基硫代亚磺酸-1-丙烯酯(1-propeny-allylthiosulfi-nate)[2]等。
3.S-烷(烯)-L-半胱氨酸衍生物 蒜氨酸(allin,S-allyl-L-cysteinsulfoxide),S-甲基半胱氨酸亚砜(S-methylcysteinsulfox-ide),环蒜氨酸(cycloalliin)[3]等。
4.γ-L-谷氨酸多肽  γ-L-谷氨酰-L-苯丙氨酸(γ-L-glu-tamyl-L-phenylalanine)[5]等
5.苷类  葫蒜素(scordinin)A1、A2、A3、B1、B2、B3[5]。槲皮素(querce-tin)及山柰酚(kaempferol)糖苷[6]。
6.多糖  D-半乳聚糖(D-galactan),D-聚半乳糖醛酸(D-galacturonan),L-阿拉伯聚糖(L-arabinan),D-葡聚糖(D-glu-can)及D-果聚糖(D-fructan)[7]等。
7.脂类  中性脂(neutrallipids)62.6%,糖脂(glycolipids)14.0%,磷脂(phosphohpids)23.4%[10]。
8.其他  蒜氨酸酶(allinase)[9],大蒜吡喃酮(allixin)[10]。
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大蒜挥发油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百日咳杆菌、白喉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等致病菌均有明显的抑菌和杀菌作用[1~3]。大蒜制剂也有抑制对青霉素链霉素等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的作用[4]。紫皮蒜的抗菌作用较白皮蒜为强[5]。大蒜水浸剂(1:2)在体外对多种真菌如许兰黄癣菌、堇色毛癣菌、白念珠菌及隐球菌等均有显著的抗菌作用[6,7]。此外,大蒜水浸液对恙虫热立克次体[8]、流感病毒[9]及巨细胞病毒[10]也有抑制作用,对阿米已原虫[11]及阴道滴虫有抑杀作用[12]。大蒜挥发油中所含大蒜辣素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抗菌机制可能通过干扰二巯基还原酶系中的电子转移或通过氧化巯基而拮抗还原酶功能[13]。电镜观察表明大蒜液能使细菌变形破裂[14]。
2.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大蒜油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动物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可降低血清、肝、肾及主动脉中的胆固醇、三酰甘油、极低密度脂蛋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与总胆固醇比值,防止血浆β脂蛋白升高及α脂蛋白降低,可有效地防止脂质在主动脉壁上的沉积并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退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15~18]。
3.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溶栓作用  大蒜精油、甲基烯丙基三硫化物及阿霍烯(大蒜烯)能抑制血小板黏附性,明显降低ADP、肾上腺素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19~21]。这一作用机制可能是:①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血小板中脂氧化酶和环氧化酶活性而阻断血栓烷A2(TXA2)合成[22];②升高血小板中cAMP水平[23];③改变血小板理化性质,从而抑制血小板的摄取和释放功能[24];④影响血小板膜上的硫基[25]。服用大蒜制剂后,可使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26,27]。大蒜素可使凝血时间延长[17]。
4.抗肿瘤作用  大蒜对网织细胞肉瘤和肝癌腹水型动物可延长其存活期[28]。大蒜滤液、大蒜油、大蒜素腹腔注射对小鼠肉瘤5180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三者对瘤内cAMP均有升高作用[29]。大蒜素在体外对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腹腔注射对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5-Fu)、米托蒽醌等的抗癌有增敏作用[30];对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和MGC80-3均有明显杀伤作用,比5-Fu作用强[31]。大蒜中二烯丙基硫醚(DAS)能显著抑制致癌剂致胃癌作用[32]。大蒜能阻断基因毒性剂的致突变/致癌作用,有可能发展成具有抗肿瘤和减轻化疗药毒副反应双重作用的新药[33]。
5.保肝作用  大蒜素对CCL4所致大鼠肝损伤引起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丙二醛(MDA)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4];显著减轻氨基比林亚硝酸钠所致肝损害病理变化,血清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明显降低[35]。大蒜油对半乳糖胺诱发的AST活性升高有抑制作用[36]。
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大蒜注射液能明显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37];能增强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的溶菌酶活性[38];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可提高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39]。大蒜素能对抗S180细胞和艾氏腹水癌细胞产生的肿瘤免疫抑制因子对T细胞激活的抑制作用[40]。人服用脱臭大蒜粉胶囊半年后,可使血清唾液酸和脂质过氧化物降低,酸性a-醋酸萘酯酶(ANAE)阳性细胞和E-花环百分比增高。提示大蒜对焦炉工人的生物膜和细胞免疫有一定保护作用[41]。
7.其他作用  大蒜和大蒜素有降血糖作用[42,43]、清除氧自由基[44]、保护胃黏膜[45]和拮抗甲基汞中毒作用[46]。
8.毒性  小鼠静注大蒜油的LD50为134.9mg/kg[47]。静注大蒜素的LD50为70mg/kg,口服为600mg/kg。静注大蒜素4.5mg/kg,每日2次,连续1O星期,未见毒性[48]。
炮制方法
性味
三级干热。 1.《注医典》:“自三级至四级干热。” 2. 《白色宫殿》:“三级干热。” 3.《拜地依药书》:“四级干热,有人认为三级干热。” 4.《药物之园》:“三级干热。”
功效
散气行滞,燥湿补胃,止泻止痢,防腐除疮,消炎止咳,强筋壮阳,杀虫生发。
主治
主治腹胀腹痛,痢疾腹泻脓疮,肺结核,百日咳,瘫痪阳痿,各种虫病,毛发脱落等。 1.《注医典》:“具有软化,散气,赤肤起泡,调整季节性气质不和,杀虫、生发、止痒、止痛、止咳、利尿、通经、壮阳的功能。” 2.《白色宫殿》:“消除腹胀,赤肤起泡,清洁饮用水,预防疾病,止牙痛,止咳,通经,清喉,化皮下瘀血,杀虫。” 3.《拜地依药书》:“具有理气、生发、止咳、利尿、通经、解毒、壮阳、杀虫的功能。” 4.《药物之园》:“清除黏液质性异常体液,养颜生辉,开通阻滞,燥胃中余液,化关节间液,稀化浓血,利尿通经,发汗解毒赤肤起泡,生发,杀虫;根据季节和气质适当食用可起保健作用清洁饮用水源和空气,预防疾病流行,清咽利喉;主治哮喘、健忘、瘫痪、面瘫、手足颤抖、各种神经性疾病、坐骨神经痛、类风湿关节痛等。”
用法用量
内服:2~4g。外用:适量。入蜜膏、汤剂、敷剂、油剂、洗剂、灌肠液等。
注意事项
对孕妇有害,矫正药为与巴巴杏仁油,或芫荽食盐同用或用水煮熟后使用。
代用药
附方
1.治皮肤白斑,除眼中斑点,脱发,皮肤癣症并使脓疮开口流脓 取适量大蒜研成糊敷于局部。 2.治坐骨神经痛,清除多余液质 取适量大蒜研成糊状与一定液体调配灌肠。 3.治牙痛 取大蒜适量,炒后食用或煎成汤剂内服,若配适量乳香同用疗效更佳。 4.治腹水 取大蒜、橄榄油、萝卜各适量,煎肠服用。 5.利尿通经 取适量大蒜煎成洗剂,浸洗下身。 6.化痰、软便、驱肠道之虫 取大蒜6.8g研成糊状,与适量蜂蜜食用。 7.治黏液质(湿寒)性阳痿 取适量大蒜食用。 8.治疯狗及毒虫咬伤 取适量大蒜与酒同服。(1~8方出自《注医典》) 9.治慢性咳嗽,寒性胸肺疾病 取大蒜适量食用。 10.清理咽喉 每日早饭取适量大蒜与适量蜂蜜同食。(9、10方出自《白色宫殿》) 11.治斑秃 取大蒜适量研成糊状,与蜂蜜调成软膏外用。 12.治无发热性肠绞痛、肠梗阻、坐骨神经痛 取适量大蒜食用。(11、12方出自《拜地依药书》) 13.治毛发早白 取适量大蒜长期食用。 14.解毒 取适量大蒜与适量无花果芸香和核仁同服。 15.治牙齿松动 取适量大蒜与孜然松叶煎成汤剂内服。 16.治阳痿 取适量大蒜与适量羊乳煎煮,以牛油炒,研末,与适量蜂蜜调成甜食食用。 17.治寒性牙痛 大蒜汤剂加适量松木和乳香漱口。 18.治疮疔、牛皮癣、白斑、瘙痒等各种皮肤疾病 取适量大蒜研成糊状与蜂蜜调配外用。 19.治头癣 取适量大蒜油炒食用或研成糊状外敷或大蒜油外用。(13~19方出自《药物之园》)
制剂
1.买朱尼 索木 蜜膏 大蒜10g,牛乳20g,蜂蜜90g,丁香35g,肉豆蔻衣35g,肉豆蔻35g,荜茇35g,洋乳香35g,小豆蔻35g,卡布尔诃子皮35g,肉桂35g,干35g,藏红花15g。先将大蒜用牛乳煎成糊状,放人蜂蜜、牛脂肪搅拌,离火,其他药物研成细粉过罗,放入掺匀,制成蜜膏即可。功能强筋健肌,安神定惊等。用于面神经瘫痪,四肢瘫痪,癔病,手足颤抖。口服,1~12g,酌情每日2~3次。(《阿日甫验方》) 2.热维改尼 斯尔 油 大蒜450g,火秧竻135g,除虫菊根135g,荜茇30g,橄榄油620ml。药物浸泡在适量水中,用温火煎至水分蒸发油分剩下时过滤去渣即可。功能驱寒壮阳,强筋止痛,消利尿,养颜生辉等。主治各种寒性疾病,阳痿,筋肌松弛,颈痛,痔疮,小便点滴不清,面色黄白等。外用,取适量涂于局部。(《治疗法则精华》)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郎彝江,等.中草药,1981,12(1):4
[2]Lawson L D,et a1.Planta Med,1991,57:263
[3]Suzuki T,et a1.Chem Pharm Bull,1961,9(1):77
[4]Lawson L D,et a1.J Nat Prod,1991,54(2):436
[5]Kominato K,et a1.C A,1970,(7):69836b
[6]Starke H,et a1.C A,1976,85:59658d
[7]Das N N,et a1.1977,87:113499j
[8]Karnanna V S,et a1.1980,93:68996e
[9]Kazaryan R A,et a1.C A,1978,90:34560k
[10] Kodera Y,et a1.Chem Pharm Bull,1989,37(6):1656
药理
[1] Chu C L,et a1.Chin Med J,1942,61(2):98
[2]杨德明.时珍国药研究,1991,2(4):185
[3]刘有.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9,(6):267
[4]吴雁,等.沈阳药学院学报,1991,8(4):299
[5]闫佩珩.东北医学杂志,1952,(6):503
[6]曹仁烈,等,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5(4):286
[7]张德祥,等.中华医学杂志,1957,43(2):126
[8]于恩庶.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12):15
[9]Yen T,et a1.Planta Med,1985,(5):460
[10]孟月生,等,中华血液学杂志,1992,13(12):627
[11]易鸿燕,等.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56,(1):42
[12] 陈馨远.中华妇产科杂志,1956,(4):395
[13]Barone FE,et a1.Mycolegia,1977,69(4):793
[14] 陈嘉乃,等.河北医学院学报,1990,11(2):65
[15]Bordia A,et a1.Atherosclerosis,1977,26:379
[16]Chi MS.Proc Soc Biol Med,1982,171:174
[17]赵法极,等.营养学报,1982,(4):109
[18]钱晓涛,等.山东医学院学报,1985,(2):35
[19] Bordia A,Atherosclerosis,1978,30:355
[20]Ariga T,et a1.Lancet,1981,I(8212):150
[21]Block E,et a1.JAm Chem Soc,1986,108(22):7045
[22]Makheja AN,et a1.Laancet,1979,1(8119):781
[23]张胜本,等.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86,24(3):29
[24]Apitz Castro R,et a1.Thromb Res,1983,32(2):155
[25]Block E,et a1.J Am Chem Soc,1984,106:8295
[26]张吟秋,等.中成药研究,1984,(6):23
[27]Arora R et al Atherosclerosis 1981,40:175
[28]吴炳银,等.中级医刊,1981,(8):455
[29]王美岭,等.肿瘤,1990,10(5):222
[30]陆婉琴,等.肿瘤,1992,12(3):113
[31]潘希愚,等.中华肿瘤杂志,1985,7(2):103
[32]胡品津,等.中华肿瘤杂志,1990,12(6):429
[33]邓大君,等.中华肿瘤杂志,1993,15(6):423
[34]韩娜,等.中国药理学通报,1991,7(5):332
[35]林希蕴,等.营养学报,1991,13(2):126
[36]Hikino H,et a1.Planta Med,1986,52(3):163
[37]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等.中草药通讯,1976,(12):29
[38]邓启辉.湖南医学院学报,1988,13(4):333
[39]魏云.中药材,1992,15(12):42
[40]张桂梅,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1):26
[41]陈琛,等.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4,29(1):1
[42]Chang ML W,et a1.J of Nutrition,1980,110:931
[43]韩娜,等.中国药理学通报,1991,7(6):450
[44]卢景雰,等.中国药学杂志,1992,27(6):339
[45]冯大钩,等.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0,19(2):115
[46]牟颖,等.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4,28(4):248
[47]王浴生,等.中药药理与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78
[48]上海第二制药厂,中草药通讯,1976,(10):8
维药名出处
《注医典》
参考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相关文章
大蒜
大蒜
垂果大蒜芥
大蒜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