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Liu huang
|
维药名 | |
别名 | 其卜黎提、黄乞必里牙《回回药方三十六卷》,克比日提、古库日德、干代克《药物之园》。
|
考证 | 《拜地依药书》载:“硫黄,是一种矿物,分为黄色硫黄和白色硫黄两种。药书《佳密》的作者马塞尔朱也认为硫黄分为红硫黄、白硫黄、黄硫黄三种;名医伊沙克伊本 依米拉尼认为:硫黄分为红、白、黄、黑四种。伊本 艾米均认为:硫黄是从矿泉中喷出的一种矿物,日久后凝固,颜色为红、黄、白、黑四种。古希腊医学家艾日斯土塔里斯认为:红硫黄与火焰一样燃烧照耀周围,但从矿中取去后会失去这种特征。”《药物之园》载:“硫黄,是一种矿物,分为红、黄偏蓝、黄偏白、黄偏蓝四种。古希腊医学家加里妈斯认为:硫黄从矿中挖出,分为红、黄、白、黑四种,从中挖出的色为偏黑;色红,质不硬.量较重者为佳品。名医台克里斯认为:色黄,味臭,无杂物者为上品。”根据以上维吾尔医古代本草所述硫黄产地、分类、颜色及实物对照与维吾尔医今用硫黄相符。
|
中药材基原 | 为自然元素类硫黄族矿物自然流;主要用含硫物质或含硫矿物经炼制升华的结晶体。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自然硫Sulfur又名:斜方硫。
晶体结构属斜方晶系。晶体为锥柱状、板柱状、板状或针柱状,集合体呈致密或疏松块状,或为泉华状及隐晶的土状块体、皮壳、被膜等。黄、蜜黄或竭黄色;因食杂质可带灰、黑或绿、红色调。条痕白色至淡黄色。晶面金刚光泽,断口松脂或油脂状光泽。近透明至半透明。解理多组、不完全。致密块体呈贝壳状至不平坦状断口。硬度1~2。相对密度2.05~2.08。性脆,易碎;受热易产生裂纹。有硫黄臭味。加热至270℃则燃烧,火焰蓝色,并放出刺鼻臭气味。易溶于二硫化碳、松节油、煤油,但不溶于水及盐酸和硫酸;遇强硝酸和王水则被氧化为硫酸。
自然硫主要形成于火山喷气作用,火山硫含少量砷、硒、锌和铊,沉积岩或风化带中的自然硫含黏土、有机质、沥青等机械混入物。台湾省的自然硫及新疆、山西、山东、江苏、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的自然硫有药用史,以上各地及甘肃、青海、内蒙古、陕西、河南、湖北、安徽、广西、广东、西藏等地都有制品硫产销。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采挖得自然硫后,加热熔化,除去杂质;或用含硫矿经加工制得。
|
药材鉴别 | 本品呈不规则块状、粗颗粒状。浅黄色、黄色或略呈绿黄色。条痕白色或淡黄色。表面不平坦或粗糙,常具多数小孔隙。脂肪光泽。体轻,质松脆,易砸碎,有的断面呈蜂窝状,纵面可见细柱或针状晶体,近于平行排列,金刚光泽。具特异臭气,味淡。
以快整齐、色黄、有光泽、质松脆、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无色透明,微带黄色。高突起,暗边明显。折光率:Np=1.9579, Nm=2.0371, Ng=2.245。干涉色极高,斜消光。2V=69°;双折射率=0.2571。
理化鉴别 本品燃烧时易熔融,火焰为蓝色,并有二氧化硫的刺激性臭气。(检查硫)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定:本品含硫(S)不得少于98.5%。
|
化学成分 | 主含硫,尚杂有砷,硒,碲等[1]。
|
药理作用 | 1.溶解角质、杀疥虫、杀菌、杀真菌的作用 局部外用,在体温状态下,硫与皮肤接触,产生硫化氢;或与微生物或上皮细胞作用,氧化成五硫黄酸(pentathionic acid),因而有溶解角质、软化皮肤、杀灭疥虫等皮肤寄生虫及灭菌、杀真菌等作用[1,2]。 2.缓泻作用 内服后一部分在肠内可形成硫化氢,刺激肠壁增加蠕动,而起缓泻作用。硫化氢在体内产生极慢,故致泻作用不强,且与用量大小无关。若肠内容物中脂肪性物质较多时,易产生大量的硫化氢[1,2]。 3.消炎、镇咳、祛痰作用 适当剂量对动物实验性炎症有治疗作用,能使各级支气管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减轻,并使支气管黏膜林状细胞数有不同程度减少,还能促进支气管分泌增加[2]。 4.其他作明 对氯丙嗪及硫喷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有明显增强作用[2]。 5.毒性 未经炮制的天然硫黄含砷量较多,不宜内服,内服需用炮制过的硫黄,且不宜过量或久服,以免引起砷中毒[2]。升华硫、西黄芪胶混悬液给小鼠灌胃的LD50为0.266g/kg,中毒表现为拒食、肝肿大[3]。服用过量硫黄,在肠内生成大量硫化氢及硫化物,被吸收入血液后,能使血红蛋白转变为硫化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中枢神经对缺氧最敏感,可致中枢麻痹而死亡[4]。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三级干热。
1.《注医典》:“四级干热。”
2.《拜地依药书》:“三级干热。”
3.《药物之园》:“三级未干热,热性比干性强。”
|
功效 | 消炎解毒,祛风除痔,软坚消块,收敛生肌,恢复肤色,抗菌杀虫,祛湿止痛。
|
主治 | 主治各种皮肤病,如头癣、脚癣等,各种痔瘘,颈淋巴结核,全身及生殖器的恶疮,如淋病、梅毒,麻风等,虫牙疼痛,风湿关节炎等。
1.《注医典》:“散发,吸收,化瘀。主治白癜风,各种黑斑,疮疡,疥癣,湿疹,皮肤瘙痒,关节炎,感冒,耳部外伤等病症。”
2. 《拜地依药书》:“散发致病物质,稀化并排除致病体液。主治白癜风,毒虫叮伤,化脓性疥癣和湿疹,大小关节痛,月经不畅,感冒,乃孜来,多汗,癫癎,中风,偏头痛等病症。”
3.《药物之园》:“有祛风,消炎,热身,软化物质,燥湿,清除和吸除致病体液。主治感冒,乃孜来,湿性咳嗽,气喘,痰液不化,黄疸,经水不畅,头癣,湿疹,癫癎,脑溢血,偏头痛,耳聋,毒虫叮伤,麻风,小关节痛等病症。”
|
用法用量 | 内服:O.5~1g。外用:适量。可入小丸剂。蜜膏、蒸露、酸剂、软膏、散剂、敷剂等制剂。
|
注意事项 | |
代用药 | 若本品缺货,可用雄黄代。
|
附方 | 1.治面部黑斑,湿疹 取硫黄适量,研成细粉与适量葡萄醋调配制成敷剂,敷于患处。
2.治小关节疼痛 取硫黄适量,研成细粉与运量水调配制成敷剂,敷于患处。
3.治感冒 取硫黄适量,用火烧出熏气,鼻闻。
4.治耳部外伤 取硫黄适量,研成细粉与适量葡萄醋和蜂蜜调配制成敷剂,敷于患处。(1~4方出自《注医典》)
5.治毒虫叮伤 取硫黄适量,研成细粉,与蜂蜜制软膏,涂于患处。
6.治化脓性疥癣和湿疹 取硫黄适量,研成细粉,与白台木树胶调配制成敷剂,敷于患处。
7.治小关节疼痛 取硫黄适量,研成细粉,与胡桐泪制成软膏,涂于患处。
8.治多汗 取硫黄适量,研成细粉,过罗,撒于出汗部位。
9.治癫癎,中风,偏头痛 取硫黄适量,研成细粉,过罗,吸入鼻孔。
10.治各种皮肤瘙痒症,各种皮癣 取适量硫黄和蜂蜡,溶化,取适量山葱水煎,加适量橄榄油,制成搽剂,搽于患处。
11.治各种癣症 取硫黄适量,研成细粉,与新鲜指甲花碾糊制成敷剂,敷于患处。(5~11方出自《拜地依药书》)
12.治感冒,乃孜来,湿性咳嗽,气喘,痰液不化 取硫黄适量,研成细粉,撒于温蛋黄或炒蛋黄食用。
13.治黄疸,闭经,防毒 取硫黄适量,研成细粉,用水冲服。
14.治化脓性头癣 取硫黄适量,研成细粉,与适量阿拉伯胶粉和酸奶调配制成敷剂,敷于患处。
15.治耳聋 取硫黄适量,研成细粉,与有关油剂调配制成滴剂,滴于耳孔。
16.治麻风 取硫黄适量,研成细粉,与适量驱虫菊根粉、蜂蜜、葡萄醋调配制成敷剂,敷于患处。(12~16方出自《药物之园》)
|
制剂 | 1.艾比 共古尔提 小丸 净硫黄80g,洋菝葜根40g,硇砂40g,除虫菊40g,阿拉伯胶20g,白糖160g。药按其量掺匀,研成细粉,过罗后,用柠檬汁制成0.3g的小丸即可。性干热。功能祛风除痔,软坚消块,收敛生肌。主治各种皮肤病,各种痔瘘,颈淋巴结核,全身及生殖器的恶疮等。内服:每日2次,每次1~5岁者服用1~2丸,5~10岁者服用3~5丸,10岁以上者服用6~10丸。(《阿日甫验方》)
2.提扎比 共古尔提 酸液 净硫黄5000g。在较偏僻的密闭砖房中央放一个瓷盘,大瓷盘中间放置一瓷碗,并使之固定在瓷盘上,瓷碗内装上硫黄,碗口盖大眼粗网;再取一个比装硫黄之瓷碗口更大的瓷碗,口朝下悬在小瓷碗之上2cm之处。点燃小瓷碗的硫黄后,硫黄燃烧产生的烟上升遇到悬在上方的碗内凝聚成液体,滴落在大瓷盘内的即是硫黄酸液。性干热。功能刺激皮肤发热,促进肤色恢复,收敛生肌,抗菌杀虫。主治白癜风,白斑病,各种皮癣,蛀牙等。外用:取适量擦于皮肤患处或滴于虫牙上。(《医学之目的》)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长春中医学院,等.中国矿物药.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212 药理 [1]李大经,等.中国矿物药.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291 [2]李希新,等.全国第二届矿物药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地质学会、中国药学会,1992.74 [3]岳旺,等.中国中药杂志,1989,14(2):106 [4]郭晓在,等.有毒中草药大辞典.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556 |
维药名出处 | 《注医典》
|
参考 |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