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维吾尔族医学 > 维吾尔族医药 > 正文
硇砂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汉语拼音
Nao sha
维药名
别名
欧卡比、奴夏地尔、奴萨地尔《药物之园》。
考证
《药物之园》载:“硇砂,是一种白色矿物,与硝石相似;有三个来源,矿山、泉水和人工;产于矿山者为自然硇砂是佳品;若对泉水拍手,能生产硇砂的泉水上面会起水泡,将其泉水用火煎沸使水分蒸发,锅边和锅底结成晶体,为泉水硇砂;人工硇砂,多以将鸟粪沉积,发酵,烧焦而成。”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硇砂一致。
中药材基原
为氯化物类卤砂族矿物卤砂(硇砂)的晶体或人工制成品。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硇砂Sal-Ammoniae 晶体结构属等轴晶系。晶体呈粒状、不规则块状或纤维状集合体。多数呈皮壳状、被膜状产出。无色、白色、灰色、黄白色或灰褐色。透明、玻璃光泽或半透明乳状光泽。解理不完全。断口贝壳状。硬度1.5~2,相对密度1.53。味咸而苦。易溶于水。露置于空气中易潮解。 为火山喷气孔附近的升华物。亦为燃烧的煤层中的升华产物。鸟粪沉积中也有。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一种紫硇砂,为紫色石盐晶体。多为致密的块状集合体,有棱角或凹凸不平。暗紫色或紫红色。解理面显油脂光泽。硬度2~2.5,性脆,断口贝壳状。相对密度2.73。具吸湿性,以手摸之有凉感。 我国主产于青海、甘肃、新疆、西藏等地;国外蒙古、印度、尼泊尔等地亦产。
栽培与养殖
采收加工
采出后除去泥土、砂石及杂质。
药材鉴别
呈不规则扁块状晶体;上表面粗糙,呈粗晶粒状或乳状凸起,白色、淡灰白色。底面不平坦,多呈致密细粒状;淡黄色至黄色(硫黄)。条痕白色。体轻,质脆,易砸碎;断面纤维状。玻璃光泽。具硫黄气,味咸而苦,有强烈刺舌感。易溶于水,在乙醇中略溶。 以块整、色白、断面有光泽、无杂石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呈等方粒状,无色透明。折光率:N=1.638,中正突起。正交偏光间全黑,为均质体。 理化鉴别 (1)取本品少许,加过量的氢氧化钠试液,加热,即分解,发生氨臭;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能使硝酸亚汞试液湿润的滤纸显黑色。(检查铵盐) (2)取本品约0.1g,加入5ml水,使溶解,滤过。滤液加硝酸使成酸性后,加硝酸银试液,即生成白色凝乳状沉淀。分离,沉淀加氨试波即溶解,再加硝酸,沉淀复生成。(检查氯化物)
化学成分
硇砂主要含氯化铵(NH4Cl),据分析含铵33.06%、氯66.02%,尚含铁0.005%、水不溶物0.19%、硫酸0.15%、钙0.14%、镁0.01%[1]。
药理作用
炮制方法
性味
干热,味苦而咸,有毒。 1.《注医典》:“三级末干热。” 2.《药物之园》:“一级干、三级末热。”
功效
生干生热,燥湿生肌,镇惊壮骨,消炎止痛,止咳化痰,补胃补肝。
主治
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各种创伤、骨折和脱位,跌打损伤,慢性咽炎,气管炎,顿咳,百日咳,消化不良,肝炎,肝肿大,黄疸白癜风和各种皮肤疮疡等。 1.《注医典》:“消除白内障,燥湿健肌,消炎退肿等;洁白内障,小舌下垂,白喉等。” 2.《拜地依药书》:“杀死毒虫,除癣止痒,赤肤生辉等;主治毒虫泛滥,各种癣疹,白癜风等。” 3.《药物之园》:“祛寒止泪,除脓明目,燥湿清疮,祛风止痒等;治通寒流泪,眼部脓创,湿疹脓疮,皮肤瘙痒等。”
用法用量
内服:0.5g。外用:适量。可入散剂、蜜膏、小丸剂、漱口剂、搽剂、敷剂软膏、酸剂等制剂。
注意事项
内服量超过3g,可引起中毒,甚至导致死亡。一旦出现中毒现象,立即采取急救措施,一般情况下采用的矫正法为内服牛乳、酥奶等进行催吐解毒,并食用油性食物及饮用油汤等。
代用药
若本品缺货,可用胡桐泪代。
附方
制剂
买日合米 欧卡比 软膏 硇砂100g,蜂蜜300ml。将硇砂研成细粉,过罗,用炼蜜制成软膏即可。性热。功能赤肤生辉,促进皮肤色素沉着等。主治白癜风等。外用,根据病情取适量涂于患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方剂部分)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药志(第四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267
维药名出处
《注医典》
参考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相关文章
硇砂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