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Ge Jie
|
苗药名 | |
苗药拼音 | |
别名 | 脏瓦卡日勒,那格巴拉
|
考证 | 本品载于《无误蒙药鉴》。内称:“江河里的古日勃勒体长五指至拃余,尾长,无鬃,体细,肢节柔软,皮薄,有黑纹,有脂肪。栖居于江河边的山岩。”并附动物图1幅。上述动物及附图特征与蛤故形态特征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那格巴拉即哈担-古日勃勒(蛤蚧)。
|
中药材基原 | 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全体。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蛤蚧 Gerro gecro Linnaeus
形如壁虎而大,全长20cm余。头部较大,呈三角形;吻端凸圆;鼻孔近吻端;目孔椭圆形;眼大,突出;口中有许多小齿。全身生密鳞,上唇鳞12~14,第1片达鼻孔;吻鳞宽,其后缘有3片较大的鳞。头及背面鳞细小,成多角形;尾鳞不甚规则,近长方形,排成环状;大而突起的鳞片成行的镶嵌在小鳞片中,行距间约有3排小鳞,分布在躯干部的有1O~12纵行;在尾部的有6行;尾侧有3对隆起的鳞;胸腹部鳞较大,均匀排列成覆瓦状。趾、指间有蹼迹;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单行褶襞皮瓣,除第1指、趾外,末端均具小爪。雄性有股孔20余枚,左右相连。屋基部较粗,肛后囊孔明显。体背紫灰色,有砖红色及蓝灰色斑点;浸渍标本成为深浅相间的横斑,背部有7~8条,头部、四肢及尾部亦有散在;尾部有深浅相间的环纹7条,色深者较宽;腹面近白色,散有粉红色斑点。尾易断,能再生。
多栖于山岩及树洞中,或居于墙壁上,昼伏夜出,动作敏捷。捕食昆虫,有时也捕食壁虎、小鸟及蝇类等动物。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一般在5~9月间捕捉。用锤击毙,剖腹取出内脏,用抹布擦干,以竹片将其四肢、头、腹撑开,并用白纸将尾固定于竹片上,以防脱落,然后用微火焙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全体呈扁片状,头部及躯干部长7~14cm。头稍扁,略呈三角形,两眼多凹陷成窟窿,无眼睑,吻鳞不切鼻孔,口内角质齿密生于颚的边缘,无大牙。背部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绿色斑点散在。脊椎骨及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有五趾,除第1趾外,均具爪,趾底面具吸盘。尾细长而结实,扁圆形,有不甚明显的银灰色环带数条。全身密被类圆形微有光泽的细鳞。质坚韧,气腥,味微咸。
以体大、肥壮、尾全、不破碎者为佳。
理化鉴别 本品粉末的乙醇提取液或酸水提取液,加硅钨酸、碘化铋钾或碘化汞钾等生物碱试剂,均有沉淀反应。
|
化学成分 | 含肌肽(carnosine),胆碱,肉毒碱(carnitine),鸟嘌呤(guanine),蛋白质,脂肪。尚含14种氨基酸,18种元素,5种磷脂成分,9种脂肪酸[1~4]。
|
药理作用 | 1.抗炎作用 蛤蚧醇提取物对甲醛所致大鼠踝关节肿胀和二甲苯所致小鼠耳的炎症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幼年大鼠胸腺萎缩,降低正常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对冰醋酸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显抑制作用[1];另外对正常或去肾上腺大鼠蛋清性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 2.免疫增强作用 蛤蚧提取物可显著增加小鼠脾重并能使泼尼松龙(强的松龙)和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脾脏重量降低显著回升,可逆转泼尼松龙所致的白细胞数下降现象,还能提高小鼠对静注碳粒的廓清指数,提高正常小鼠免疫后血清中的溶血素含量[3]。豚鼠皮下注射蛤蚧身和尾的60%乙醇提取物,都可加强白细胞的运动能力,同时可增强豚鼠肺、支气管和腹腔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功能[4]。可提高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还能增强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和提高抗体效价[5]。 3.平喘作用 蛤蚧醇提取物对正常或去肾上腺大鼠均有明显平喘作用[2]。可明显增强豚鼠对抗氯化乙酰胆碱的致喘作用。对磷酸组胺和氯化乙酰胆碱所致的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均有直接的松弛作用[6]。 4.性激素样作用 蛤蚧醇提取物可延长正常雌性小鼠的动情期,并使正常小鼠子宫及卵巢重量增加,对去卵巢小鼠可使之出现动情期。同时蛤蚧体和尾可使幼年小鼠阴道口开放时间提前;可显著增加去势雄性大鼠的前列腺与精囊重量[7]。 5.延缓衰老作用 蛤蚧醇提取物可延长果蝇平均寿命及半数死亡时间,提高果蝇飞翔活力及耐寒力,延长小鼠缺氧存活时间[8]。蛤蚧体和尾乙醇提取物可明显增强18月龄大鼠心肌、肝、肾、小肠等组织及血液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并能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含量[9~1],并可明显降低18月龄鼠脑单胺氧化酶B活性[12]。 6.降血糖作用 蛤蚧身或尾的60%乙醇提取物对四氧嘧啶造成的高血糖动物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4]。 |
性味 | 味咸,性温。
|
功效 | 补精,温肾。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临床研究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中草药学(下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446
(2)姜达自衢,等.中药通报,1988,13(1):38
(3)范玉林,等.中成药,1989,11(1):35
(4)许益民,等.中药材,1991,14(1O):33
药理
(1)王筠默,等.现代应用药学,1987,4(3):4
(2)姜达衢,等.中药通报,1988,13(1):38
(3)陈一,等.中草药,1985,16(5):33
(4)林启云,等.广西中医药,1984,7(
|
苗药名出处 |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