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Zi cao rong
|
苗药名 | |
苗药拼音 | |
别名 | 札吉格,更舒嘎音-塔布日海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为胶蚧科昆虫紫胶虫在树枝上所分泌的胶质。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紫胶虫 Laccifer lacca Kerr
雌虫体为不规则的圆球状,呈黄褐色至紫红琥珀色。表面有3个突起;其1为肛门;另2个为中胸气门,周围环绕有丝状蜡质。无足,腹部天气门。触角细小,不易见。肛门四周有肛门环和肛门棘包围。雄虫身体为长棱形,呈鲜朱红色,体长2~3mm,前方有1对背单眼及1对腹单眼,皆细小。触角1对,细长,向前伸。翅薄,或缺如。足3对,细弱,呈浅黄色。
紫胶虫每年产生2代。幼虫分别于每年4~5月和9~10月间孵化。孵化后,爬到寄生树的嫩枝上聚集,吸取树液,并分泌胶质覆盖体外。初分泌胶质似稠黏的半流质,干燥后为坚硬固体。随着胶虫生长发育,泌胶愈来愈多,乃至各虫体相互连成一片。雌雄虫都在其固有的胶壳内发育。分布于台湾、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7~8月间,将长有紫胶的枝条剪下,取胶去枝,置阴凉通风处,直至干燥而不给块为止。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本品呈半圆柱形,长3~10cm,宽1~1.5cm。紫褐色或紫红色,表面不平坦,有皱纹及小虫眼,一面呈凹沟状,边缘纯圆。质硬而脆。断面有平行排列的虫窝,内有长卵形或圆球形虫尸,褐色或暗红色。气微臭,味淡。通热软化而黏。
以块大、色紫、质坚、杂质少者为佳。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1g,加95%乙醇适量,浸渍过夜,滤过,取滤液lm1,加钼酸按-浓硫酸试液1~2滴,在两层交界处现绿色环继而转为紫色。
(2)取本品粉末1g,加水5m1,取上层浸液lm1,显淡红色,滴加50%氢氧化钠数滴,立即显紫红色。
|
化学成分 | 含虫树脂70%~80%,蜡6%~7%,色素4%~8%,虫体、木片等夹杂物9.5%,水分3.5%。虫胶质为虫胶酸(shellolic acid,C15H20O6)及虫胶榈酸(aleritic acid,C16 H32O5)等混合胶脂(lactide)所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蜡为一十五醇(tachardiacero1,C25H52O),三十一醇(laccero1,C32H66O)等醇及三十二酸(lacceric acid,C32H64O2),二十六酸(tacharoliacerinic acid,C26H52O2)等酸所组成的酯。色素主要为虫胶红酸(laccalic acid C20H14O10),是一种蒽醌微生物的红色素,其结构与胭脂红酸(carminic acid)、紫虫酸(kermesic acid)近似[1,2]。
|
药理作用 | |
性味 | 味甘、苦、涩,性寒。效钝、软、柔。
1.《无误蒙药鉴》:“性凉,效轻。”
2.《金光注释集》:“味苦、甘、涩,消化后味苦,效钝、软、柔。”
|
功效 | 凉血,清热。
|
主治 | 主治血热,讧热,肺热,肾热,各种出血,遗精。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临床研究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627
(2)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中草药学(下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419
|
苗药名出处 |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