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Xiang pi
|
苗药名 | |
苗药拼音 | |
别名 | 郎皋
|
考证 | 本品载于《无误蒙药鉴》。内称:“产于尼泊尔和门隅地区。型体极大,灰色;鼻长,具近度长的两个、四个或六个獠牙……白象为国宝。”并附原动物图1幅。上述产地、型体特征及附图符合象的特征,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郎皋即札乃-阿日斯(象皮)。
|
中药材基原 | 为象科动物亚洲象的皮。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Linnaeus
体躯庞大,高达2.5m,体重3.5~6吨。头长大,前额凹,颈短。具长,可垂地,能伸缩自如,圆筒形,下部较细,鼻孔在末端,前缘有一肉突。雄象上颌门齿突出口外,略向上翘,长可达1.5~1.8m,称“象牙”。眼睛小,耳较大,向后遮盖颈部两侧。四肢粗壮,圆柱状,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末端有一圈圆形的鬃毛。皮厚而有褶纹,全身生有稀疏的粗毛,肤色苍灰或棕灰色。野生者色较淡。
多栖息于温度较高的热带森林中;群居生活,无固定住所。分布于我国云南南部。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剥取象皮后,去掉筋膜、油脂,洗净,切成长块,晒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呈方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皮块,大小木等,厚0.5~2cm。外表面浅灰黑色,密布细小颗粒状突起,有时可见棕黑色长毛及多少不等的皱纹。质坚硬。切断面灰白色至黄棕色,薄片半透明。气微腥,味微咸。
以干燥、片大、皮厚者为佳。
|
化学成分 | 含肌球蛋白(myosin),肌动蛋白(actin),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血红蛋白(hemoglobin),肌酸(creatine)。三甘油酯中棕榈酸(Palmitic acid)含量高,维生素含量较高[1]。
|
药理作用 | 1.抗炎作用 l%象皮粉药液局部涂抹或注射应用,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部炎症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去野上腺小鼠同样有抗炎作用;腹腔注射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明胶所致小鼠腹腔白细胞游走、大鼠棉球肉芽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1]。 2.镇痛作用 1%象皮粉药液皮下注射、静注或灌胃,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均有显著抑制作用[1]。 3.解热作用 1%象皮粉药液静注,对伤寒、副伤寒甲与乙三联菌苗所致家兔的体温升高有明显解热作用[1]。 3.抗溃疡作用 10%象皮粉药液灌胃或腹腔注射对利血平、吲哚美辛、醋酸所致大鼠胃溃疡有治疗作用;腹腔注射对大鼠应激性胃溃疡和大鼠幽门结扎性胃溃疡均有显著治疗作用[2]。象皮制剂对伴有溃烂创面的冻疮和烧伤,能明显加速创面愈合和促进肉芽形成,加速溃疡面的再生修复过程[3]。 |
性味 | 味甘、咸,性寒。
|
功效 | 愈伤,生肌,敛疮。
|
主治 | 主治天花,疹毒,外伤出血及创伤,溃疡久不收口。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涂患处。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临床研究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中国药用动物志(第二册)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50
药理
(1)高玉桂,等.自然杂志,1982,5(2):140
(2)高玉桂,等.中药通报,1986,11(6):373
(3)晏明,等.自然杂志,1980,3(1):67
|
苗药名出处 |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