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苗族医学 > 苗族医药 > 正文
蛇蜕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汉语拼音
She tui
苗药名
苗药拼音
别名
布柔勒巴格
考证
本品载于《无误蒙药鉴》。内称:“卵生,种类很多,药用的哈日-毛盖为靠自力游走,舌有两尖,咬人,夏季脱皮,冬季在洞里休眠。”并附有各种蛇的图5幅。据上述毛盖的特征及附图与蒙医临床应用经验,蒙医所用的毛盖音-昭勒保德斯即乌梢蛇等多种蛇所脱下的皮膜。
中药材基原
为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王锦蛇、乌梢蛇等多种蛇脱下的皮膜。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1.黑眉锦蛇 Elaphe taeniurus Cope 全长约1.7m,吻鳞宽稍大于高,鼻间鳞宽比高大,长为前额鳞长的1/2。前额鳞与上眼前鳞的缝合线比额鳞的缝合线略长。额鳞的长比两颅顶鳞间缝合线短。颅顶鳞的长比吻端至额鳞前缘的长度更长。颊鳞上缘椭圆形,长大于高。眼前鳞2~3片,不与额鳞相接。眼后鳞2片。前领鳞2片。后颞鳞3片。上唇鳞9片。下唇鳞11片。体鳞25~25~19行。腹鳞233~259片,尾下鳞84~111对。头部黄褐色,从颊鳞至最后2个上唇鳞的上半部呈黑色横斑,状如黑眉。上唇和咽喉部黄色。背部呈橄榄色,有4条黑色纵纹,自颈部向后呈绳梯状斑纹。体侧前部有纵行的不规则的黑斑点,后半部渐扩大成黑色纵带。尾背黄色,尾下及体侧淡黄色。 多栖于屋内,以鼠、为食。分布于河北至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 2.王锦蛇 Elaphe carinata(Guenther) 全长可达1.8m。头部比颈部稍大。吻鳞宽大于高,从背面可以看到。鼻间鳞长宽略相等。前额鳞宽大于长,两鳞间的缝合线比鼻间鳞长。额鳞前方稍宽于后方。颅顶鳞宽大。前鼻鳞狭长,后鼻鳞宽广,鼻孔大,位于2鼻鳞之间而稍向后。眼前鳞2片,有时3片,极少为1片。眼后鳞2片。前颞鳞2片,狭长;偶有3片者。后颞鳞3片,短而宽。上唇鳞8片,第4、5两片入眼;下唇鳞10片,前5片与前额鳞相接。前颏鳞与后颏鳞相接。前颏鳞比后颏鳞大。体鳞23~23~19行,除最外1、2行鳞列光滑外,余都起棱。腹鳞215~226片,肛鳞2裂,尾下鳞84~101对。体背面及头部的鳞片四周黑色,中央黄色,体之前半部有30余左右较明显的黄色横斜纹,至体后半部消失,只在鳞片中央有黄斑。腹面黄色,有黑色斑纹。 栖于高山及平原地区。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台湾、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3.乌稍蛇 参见“乌稍蛇”条。
栽培与养殖
采收加工
全年皆可收集,但以3~4月间为最多。取得后抖去泥沙,晒干或晾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呈圆筒形,多压扁而皱缩,完整者形似蛇,长可达lm以上。背部银灰色或淡灰棕色,有光泽,鳞迹菱形或椭圆形,衔接处呈白色,略抽皱或凹下,腹部乳白色或略显黄色,鳞迹长方形,呈覆瓦状排列。体轻,质微韧,手捏有润滑感和弹性,轻轻搓揉沙沙作响。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以皮膜完整、色白、光亮着为佳。 品质标志 本品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3.0%。
化学成分
含骨胶原[1]。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给大鼠静注或灌胃蛇蜕水提取液均可显著抑制2%羧甲基纤维素引起的白细胞游走;对角叉菜胶引起的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还可抑制白芥子或右旋糖酐性引起的大鼠足肿胀[1]。
2.其他作用  离体实验证明,蛇蜕提取液可抑制53℃、5min的红细胞溶血作用[1]。
性味
味甘、咸,性辛;有小毒。
功效
燥脓及协日乌素,消肿,杀虫止痒,下胎衣
主治
主治白癜风,瘙痒,疥癣,疮疹等皮肤病。 《无误蒙药鉴》:“蛇蜕灰祛白癜风及疮等皮肤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2~3g;或入丸、散或泡酒。外用:研末,取适量用香油调涂患处。
注意事项
附方
治白癜风 硫黄(制)、木香川楝子大青盐(制)、铁线莲毛茛苘麻子各10g,松节雄黄(制)、蛇蜕(制)各5g。制成散剂。用香油调后徐患处。(《观者之喜》白癜风外伤剂)
制剂
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7 药理 (1)沈雅琴,等.日本医学介绍,1982,(2):31
苗药名出处
参考
《中华本草》蒙药卷
相关文章
蛇蜕
蛇蜕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