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苗族医学 > 苗族医药 > 正文
漏芦花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汉语拼音
Lou lu hua
苗药名
苗药拼音
别名
邦孜道布,勃道,道布,邦孜,洪格尔-珠拉,伊和昭拉
考证
中药材基原
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的花。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祁州漏芦 Rhaponticum uniflorum(L.)DC.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主根粗大。茎直立,单一,密生蛛丝状毛及白色柔毛。基生叶有长柄;叶片长椭圆形,长12~25cm,宽5~10cm,羽状全裂呈琴形,裂片常再羽状深裂或浅裂,两面均被蛛丝状毛或粗糙毛茸;中部叶及上部叶较小,有短柄或无柄。头状花序顶生,大型,直径5~6.5cm;总苞广钟形,总苞片干膜质,多列,外列与中列匙形,先端为扩大成圆形撕裂状的附属体,最内一列狭披针形或线形,较外列为长;花全部管状花,淡红紫色;花冠长2~3cm,先端5裂;雄蕊5,花药聚合;子房下位,花柱伸出,柱头2裂,紫色。瘦果倒圆锥形,长5~6mm,黑褐色,有宿存之羽状冠毛。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于向阳的山坡、草地、路边。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等地。
栽培与养殖
采收加工
5~7月开花时采集头状花序,除去总苞片,阴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扁球形或类球形,直径3~7cm。头状花序总苞5~6层,最外层披针形,中层为钟形,上端膨大,边缘膜质,卵形或宽卵形,成掌状撕裂,内层为披针形或条形。全部管状花,易脱落,干缩而弯曲,长3~5cm,基部呈小漏斗状,上部浅紫色,先端分裂成丝条状;花托细长,露出于花冠外,有时可见不成熟的瘦果,长约3mm,褐色,冠毛长短不等,淡棕色。花托除去花后,可见许多托毛,银白色,有光泽。无臭,味微苦。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性味
味苦,性凉。效糙、稀、钝、柔。 1.《无误蒙药鉴》:“味苦。” 2.《金光注释集》:“味苦,效糙。”
功效
杀黏,止刺痛,清热,解毒。
主治
主治黏疫,肠刺痛,炭疽白喉麻疹,毒热,心热,讧热,炽热,血热,伤热。 1.《无误蒙药鉴》:“清疫毒,心热,讧热。” 2.《蒙医药选编》:“清疫热,毒热,心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黏热,疫热,协日热,白喉,炭疽 漏芦花15g,草乌叶、茴香各12g,黑云香、灵脂各8.5g,麦冬多叶棘豆各6.5g,石膏红花檀香各5g,牛黄4g,麝香3.5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3次,温开水送服。(《蒙医药选编》十二味漏芦花散) 2.治白喉,炭疽,肿痛 龙胆花、白花龙胆花、漏芦花各10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3次,温开水送服。(《后续医典》三花散)
制剂
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苗药名出处
参考
《中华本草》蒙药卷
相关文章
漏芦花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