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苗族医学 > 苗族医药 > 正文
蓝盆花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汉语拼音
Lan pen hua
苗药名
苗药拼音
别名
乌赫日音-叔鲁苏-乌布斯
考证
中药材基原
为川续断科植物窄叶蓝盆花、华北蓝盆花的花。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1.窄叶蓝盆花 Scabiosa comosa Fisch.exRoem.et Schult. 多年生草本。茎高可达60cm,被短毛。基生叶丛生,窄椭圆形,羽状全裂,稀齿裂,裂片条形,具长柄;茎生叶对生,一至二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至窄披针形,叶柄短。头状花序顶生,直径2~4cm,基部有钻状条形总苞片;总花梗长达30cm;花萼5裂,裂片细长刺芒状;花冠浅蓝色呈蓝紫色;边缘花花冠唇形,筒部短,外被密毛,上唇3裂,中裂片较长,倒卵形,先端钝圆或微凹,下唇短,2全裂;中央花冠较小,5裂,上片较大;雄蕊4;子房包干杯状小总苞内,小总苞具明显4棱,顶端有8凹穴,其檐部膜质。果序椭圆形,果实圆柱形,其顶端具萼刺5,超出小总苞。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坡草原、林缘、灌木丛中。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 2.华北蓝盆花 Scabiosa tschiliensis Grunning.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木质。茎斜升,高20~50(~80)cm。基生叶椭圆形、矩圆形、卵状披针形至窄卵形,先端略尖或钝,缘具缺刻状锐齿,或大头羽状裂,上面几光滑,下面稀疏或仅沿脉上被短柔毛,有时两面均被短柔毛,边缘具细纤毛,叶柄长4~12cm;茎生叶羽状分裂,裂片2~3裂或再羽裂,最上部叶羽裂片呈条状披针形,长达3cm,顶端裂片长6~7cm,宽约0.5cm,先端急尖。头状花序在茎顶呈三出聚伞排列,直径3~5cm,总花梗长15~30cm,总苞片14~16片,条状披针形;边缘花较大而呈放射状;花萼5齿裂,刺毛状;花冠蓝紫色,筒状,先端5裂,裂片3大2小;雄蕊4;子房包于杯状小总苍内。果序椭圆形或近圆形,小总苞略呈四面方柱状,每面有不甚显著中棱1条,被白毛,顶端有干膜质檐部,檐下在中棱与边棱间常有8个浅凹穴;瘦果包藏在小总苞内,其顶端具宿存的刺毛状萼针。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于沙质草原、山坡革原、林缘、灌木丛中。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栽培与养殖
采收加工
6~8月间采收头状花序,阴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花序呈类球形,直径1~1.5cm。花梗长1~4cm;总苞条状披针形,约10枚,长1~1.5cm,绿色,两面被毛;小苞片多数,披针形,长约lmm,及绿色,被毛。花萼长约2mm,5齿裂,裂片刺芒状。花冠灰蓝色或灰紫蓝色;边缘花较大,花冠唇形,筒部短,外被密毛;中央花花冠较小,5裂,雄蕊4;子房包于杯状小苞内,小总苞具明显4棱,檐部膜质,花冠常易脱落,有的已形成果序。果序椭圆形。气微,味微苦。 均以干燥、色鲜、无破碎、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
花含熊果酸(ursolic acid),芹菜素(apige-nin),大波斯菊苷(cosmosiin),野漆树苷(rhoifolin),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luteolin-7-O-glucoside)和葡萄糖[1]。地上部分含伞形花内酯金合欢醚(umbelliPronin)和香内酯(ber-gapten)[2];尚含其他黄酮类化合物[3]。
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  本品所含总黄酮静注,对静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致发热的家有显著解热作用[1]。本品总黄酮提取液肌内注射,对静注大肠杆菌内毒素致热的家兔有显著解热作用[2]。
2.镇静作用  总黄酮能显著加强阈下剂量的戊巴妥钠和水合氯醛对小鼠的催眠作用[1]。
3.抗炎作用  总黄酮腹腔注射,对巴豆油徐抹小鼠耳郭所致炎症有显著抗炎作用[1]。
4.抗血小板聚集  花中所含芹菜素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抑制作用[3]。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黄酮注射液给小鼠腹腔注射,能激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4)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有延长Mφ寿命和稳定溶酶体的作用[4,5]。
性味
味甘、涩,性凉。效钝、燥、腻、重。
功效
清热,清协日
主治
主治肺热,肝热,咽喉肿疼。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附方
肝损伤,肝热,肝血增盛,目及皮肤发黄,尿黄等症 红花25g,麻黄石膏各15g,木通、地格达、诃子、蓝盆花各10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后续医典》七味红花散)
制剂
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王乃利,等.中草药,1989,20(6):247(2)Dargaeva T D,et a1.Khim Prir Soedin,1976,(3):387(3)田国才,等.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86,6(2):107 药理 (1)白音夫,等.内蒙古药学,1987,6(1):43 (2)王景田,等.中药通报,1986,11(8):500 (3)王乃利,等.中草药,1989,20(6):247 (4)王月梅.内蒙古药学,1985,4(3):44 (5)田国才,等.中华微生物学
苗药名出处
参考
《中华本草》蒙药卷
相关文章
蓝盆花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