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Lan ci ton
|
苗药名 | |
苗药拼音 | |
别名 | 呼和-阿扎格,阿札格-刺日敖恩,札拉-乌拉,乌日格斯图-乌拉
|
考证 | 本品载于《智慧之鉴》。蒙医自采自用药之一,近代蒙医药学文献均以阿札格-刺日敖恩作为乌日格斯图-呼和(蓝刺头)收载。
|
中药材基原 | 为菊科植物蓝刺头的头状花序。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蓝刺头 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 多年生草本,高35~65cm,全株被白色蛛丝状毡毛。茎直立。叶互生,近根部叶较大,有柄;茎上部叶无柄;叶片椭圆形,长4~10cm,宽2~6cm,羽状分裂,裂片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瑞锐尖,边缘有尖刺,上面暗黄绿色,被蛛丝状毛,下面密被白色蛛丝状毡毛,呈白色。多数小头状花序集合成圆球形,直径2.3~3.5cm;小头状花序有白色刚毛状的外总苞,基部联合,向上有鳞片状总苞2轮,内轮较外轮长,披针形,长约1cm,宽约2mm,中脉顶端伸出成刺,上部天蓝色,下部淡绿白色;总苞内有一管状花,长约1.5cm,花冠先端5裂,天蓝色;雄蕊5,花药聚合;子房倒钟形,被茸毛,柱头2裂。瘦果被稠密的淡黄色长毛。花期7~9月,果期10月。
生于山坡草丛中及山野向阳处。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江苏、湖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7~9月间开花时采集,阴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头状花序呈球形,直径2~4cm,有的已脱落成小头状花序。小头状花序长1.5~2cm,基部簇生许多白托毛,长约6mm。总苞分数居,外层者较短,长6~8mm,条形,上部呈菱形扩大,先端锐尖,边缘有少数睫毛;中层苞片较长,可达15mm,菱状披针形,自最宽处向上渐尖成芒刺状,中、上部边缘有睫毛;内层苞片长13~15mm,长椭圆形或条形,光瑞芒裂。全部管状花,花冠筒状,长约1.5cm,先端5裂,裂片条形,蓝色,多脱落;子房外密被淡黄色柔毛。气无,味淡。
以花朵大、色鲜艳、无破碎者为佳。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性味 | 味苦,性凉。效稀、轻、柔、钝。
|
功效 | 固骨质,接骨愈伤,清热止痛。
|
主治 | 主治骨折,骨热,刺痛,疮疡。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治骨热 杜仲、蓝刺头各等量。制成煮散剂。每次3~5g,每日2~3次,水煎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二味杜仲汤)
|
制剂 | |
临床研究 | |
参考文献 | |
苗药名出处 |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