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苗族医学 > 苗族医药 > 正文
海金沙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汉语拼音
Hai jin sha
苗药名
苗药拼音
别名
斯日吉哲玛
考证
本品载于《四部甘露》和《无误蒙药鉴》。《无误蒙药鉴》中注其汉名为“海金沙”。各地蒙医广泛沿用。
中药材基原
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海金沙 Lygodium japonlcum(xhunb.)Sw. 多年生攀缘草本,长1~4m。根茎细而匍匐,被细柔毛。茎细弱,呈干草色,有白色微毛。叶为一至二回羽状复叶,纸质,两面均被细柔毛;能育羽片卵状三角形,长12~20cm,宽10~10cm,小叶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或不规则分裂,上部小叶无柄,羽状或戟形,下部小叶有柄;不育羽片尖三角形,通常与能育羽片相似,但有时为一回羽状复叶,小叶阔线形,或基部分裂成不规则的小片。孢子囊生于能有羽片的背面,在二回小叶的因及裂片顶端成穗状排列,穗长2~4mm,孢子囊盖鳞片状,卵形,每盖下生一横卵形的孢子囊,环带侧生,聚集一处。孢子囊多在夏、秋季产生。 野生于山坡、草丛中,攀缘他物而生长。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
栽培与养殖
采收加工
8~9月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搓揉或打下孢子,除去藤叶。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孢子粉状,棕黄色或黄褐色。质轻滑润,撒入水中浮于水面,加热后则逐渐下沉,燃烧时发出爆鸣及闪光,无灰渣残留。气微,味淡。 以色棕黄、体轻、手捻光滑者为佳。 显微鉴别 孢子淡黄色,四面体形,辐射对称。极面观钝三角形,赤道面观超半圆形,极轴长58~72(~91)μm,赤道轴长70~108μm;周壁具瘤状纹饰,有时周劈开裂或脱落外,外壁光滑;具3裂缝。 理化鉴别(1)取本品撒在水中则浮于水面,加热便逐渐下沉。 (2)取本品置火中易燃烧发出爆鸣声且有闪光,无灰渣残留。
化学成分
孢子含脂肪油。还含赤霉素A73的甲酯(methyl ester of gibberellin A73)[1],反式-对-香豆酸[2]。
药理作用
1.利胆作用  海金沙中的利胆成分为反式-对-香豆酸,经十二指肠注入,其利胆作用药后2h达最大效应,可持续4~5h,并且胆汁较给药前增加20%±8.9%[1]。
2.利尿排石作用  麻醉犬静注海金沙制剂后输尿管蠕动频率明显增多,提示海金沙有促进排石作用[1]。
3.抑菌作用  体外试验证明海金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1]。
性味
味甘、咸,性寒。 《金光注释集》:“味苦、辛、咸,效轻。”
功效
利尿,消水肿,破石痞。
主治
主治肾伏热,肾脉刺痛,尿频,尿急,尿血,尿痛,尿闭,颜面浮肿,全身水肿,膀胱石痞,肾赫如虎病。 1.《论说医典》:“治肾脏、脉管疾病。” 2.《金光注释集》:“治肾脏疾病,尿闭。”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尿闭,肾膀胱热,水肿,膀胱石痞 海金沙、苏格木勒各15g,各葵果、硇砂(制)各25g,螃天门冬各20g,蒺(制)10g,蜗牛(制)130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3次,温开水送服。(《至高要方》八味海金沙散) 2.治全身浮肿,特别是肺水肿 葡萄干19g,石榴25g,天竹黄石灰华、红花螃蟹、海金沙、甘草香附各15g,冬葵果5g,铁屑(制)7.5g,肉桂5.5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医法海鉴》十一味葡萄散)
制剂
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南京药学院,等.江苏药材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5.472 (2)Hisakazu Y,et a1.Tetrahedron Letter,1988,29(32):3959 药理 (1)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178
苗药名出处
参考
《中华本草》蒙药卷
相关文章
海金沙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