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苗族医学 > 苗族医药 > 正文
茵陈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汉语拼音
Yin chen
苗药名
苗药拼音
别名
阿格荣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和《无误蒙药鉴》中记载的阿荣有蒿阿荣、木阿荣、草阿荣等3种。草阿荣又分2种。从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述植物形状和附图特征中很难弄清其原植物。但依据《无误蒙药鉴》引自《祖先口述》所称:“其叶可做火绒。”结合蒙医临床应用经验,认定目前蒙医从药店购用的茵陈为草阿荣之一种,即阿荣(茵陈)。
中药材基原
为菊科植物滨蒿和茵陈蒿的幼苗。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1.滨蒿 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达lm,植株有浓烈的香气。主根单一,狭纺锤形,垂直,半木质或木质化;根状茎粗短,常有细的营养枝。茎直立,单生,稀2~3条,红褐色或褐色,具纵沟棱,常自下部或中部开始分枝,下部分枝开展,上部枝多斜向上;茎、枝幼时被灰白色或灰黄色绢状柔毛,以后脱落。基生叶与营养枝叶被灰白色绢状柔毛,近圆形、长卵形,二至三回羽状全裂,具长柄,花期枯萎;茎下部叶初时两面密被灰白色或灰黄色绢状柔毛,后脱落,叶长卵形或椭圆形,长1.5~3.5cm,宽1~3cm,二至三回羽状全裂,侧裂片3~4对,小裂片狭条形,长3~5mm,宽0.2~1mm,全缘或具1~2枚小裂齿,叶柄长2~4cm;中部叶矩圆形或长卵形,长1~2cm,宽5~15mm,二至三回羽状全裂,侧裂片2~3对,小裂片丝状条形或毛发状,长4~8mm,宽0.2~0.3mm;茎上部叶及苞叶3~5全裂或不分裂。头状花序小,球形或卵球形,直径1~1.5mm,具短梗或无梗,下垂或倾斜,小苞叶丝状条形,极多数在茎上排列成大型而开展的圆锥状;总苞片3~4层,外层的草质,卵形,背部绿色,无毛,边缘膜质,中、内层的长卵形或椭圆形,半膜质;边缘雌花5~7枚,花冠狭管状,中央两性花4~10枚,花管状,花序托小,凸起。瘦果矩圆形或倒卵形,褐色。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砂质壤土上,分布于全国各地。 2.茵陈蒿 Artemisia capiolaris Thunb.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茎直立,木质化,表面有纵条纹,紫色,多分枝,老枝光滑,幼嫩枝被有灰白色细柔毛。营养枝上的叶叶柄长约1.5cm,叶片二至三回羽状裂或掌状裂,小裂片线形或卵形,密被白色绢毛;花枝上的叶无柄,羽状全裂,裂片呈线形或毛管状,基部苞茎,绿色,无毛。头状花序多数,密集成圆锥状;总苞球形,苞片3~4层,光滑,外层小,卵圆形,内层椭圆形,背部中央绿色,边缘膜质;花杂性,淡紫色,均为管状花;雌花长约lmm,雌蕊1枚,柱头2裂,叉状;两性花略长,先端膨大,5裂,裂片三角形,下部收缩成倒卵状,雄蕊5枚,聚药,先端尖尾状,基部具短尖,雌蕊1枚,柱头头状,不分裂。瘦果长圆形,无毛。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 多生于山坡、河岸、砂砾地。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栽培与养殖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较强。以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分株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直播法:于春季3月播种,将种子与细纱混合后,按行株距25cm×20cm开穴播种。条播,按行距25cm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播人。育苗移栽法:2月育苗,撒播,上覆细土1层,以不见种子为度。苗高6~8cm时,要及时拔去杂草,苗高10~12cm移栽。分株繁殖:3~4月挖掘老株,分株移栽。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每年中耕除草2~3次;并结合追施人粪尿2~3次。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菌核病。虫害有地老虎等。
采收加工
春李幼苗高约10cm时采收,除去杂质,去净泥土,晒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1)滨蒿 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气清香,味微苦。 (2)茵陈蒿茎 呈圆柱形,多分枝。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气芳香,味微苦。 以质嫩、绵软、色灰白、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片表面观:(1)滨蒿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长径37~82(~138)μm,气孔不定式。表面密布T形毛,顶端细胞较平直,长6.4~1362(~1638)μm,中部略折成“V”字形,两臂不等长,细胞壁极厚,胞腔常呈细缝状;柄细胞1~2个,壁厚1.3~3.4(~5)μm。偶见腺毛,呈椭圆形或鞋底状,有2个半圆形分泌细胞,常充满浅黄色油状物。 (2)茵陈蒿 表皮细胞长径25~58(~112)μm;T字形毛柄细胞壁厚2.5~4.7(~7.5)μm。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20m1,置水浴中回流30min,滤过。滤液显淡黄绿色,置紫外光灯(365mm)下观察,显紫红色荧光。 (2)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2g,置沙氏提取器中,加甲醇60m1,回流至无色。回收甲醇,提取液置于10m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作供试液。另取绿原酸纯品制lml浓度的甲醇液作对照。点于硅胶G-CMC薄层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醋-甲酸(4:4:2)为展开剂,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斑点呈强烈的蓝色荧光。
化学成分
鲜茵陈含挥发油、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滨蒿素。带果穗的茵陈含挥发油。又含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6,7-二甲氧基香豆素。尚含羟基本,叶酸。滨蒿主含绿原酸、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滨蒿素、香豆素、异豆素、茵陈素、鞣质等[1,2]。
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100%的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白喉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枯草杆菌、痢疾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2]。10%的煎剂能完全抑制人型结核杆菌的生长[3]。茵陈挥发油对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4]。水煎剂对ECHOl1,病毒亦有抑制作用[5]。
2.利胆作用  本品煎剂、水浸剂、去挥发油水浸剂、挥发油、醇提取物,6,7-二甲氧基香豆素、绿原酸及咖啡酸等均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胆作用[6~8]。水浸剂可降低犬奥狄括约肌紧张废[1]。茵陈色原酮是强利胆成分[9]。
3.保肝作用  给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大鼠每日皮下注射茵陈煎剂0.61g,第8d作组织学检查,发现治疗组动物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脂肪变、坏死等均较对照组有程度不等的减轻;肝细胞糖原与核糖核酸含量有所恢复或接近正常;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活性显著下降,似有保肝作用[10]。
4.抗肿瘤作用  茵陈蒿水煎剂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导的致突变作用有显著抑制效果[11]。茵陈蒿煎剂灌服对AFB1诱发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染色体畸变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数细胞三项实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12]。
5.降血压、降血脂及抗凝血作用6,7-二甲氧基香豆精静注或十二指肠给药对多种动物均呈现降压作用[13,14]。茵陈能使高血脂动物血清胆固醇(TC)和β脂蛋白降低,主动脉壁中TC含量明显减少,能防止内脏和血管壁的脂肪沉着,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15]。此外,6,7-二甲氧基香豆精有抗凝血及促纤溶作用[16]。
6.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6,7-二甲氧基香豆精给小鼠、大鼠灌胃或腹腔注射,均使正常体温有明显的下降;对家实验性发热有明显的退热作用[17];并有镇痛及抗炎作用,能抑制小鼠扭体反应及大鼠角叉菜胶足跖肿胀[18]。
性味
味苦、辛,性凉。 《蒙药学》:“味甘、苦,性凉。”
功效
清肺热,止咳,排脓,祛黄疸
主治
主治肺热,气喘,肺刺痛,肺脓肿感冒咳嗽,痰积,喉感冒,黄疸。 1.《呼和必德力亚》:“清肺热。” 2.《蒙药学》:“清肺热,祛痰,尤其祛黄疸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4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黄值型肝炎 茵陈、冰片各50g,诃子玫瑰花波棱瓜子各30g,全石榴灵脂各15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2次,用白糖水送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六味茵陈散) 2.治肺脓肿 木香丁香、茵陈、北沙参檀香紫檀香、石膏红花各等量。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蒙医金匮》八味木香散)。
制剂
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161 (2)张启伟,等.药学学报,1989,24(1):43 药理 (1)澄海,等.新医学,197O,(8):35 (2)南京药学院微生物教研组.南京药学院学报,1960,(5):10 (3)陈文元,等.江西医药,1961,(1~13):31 (4)四川省中药研究所药理室微生物组.四川中草药通讯,1976,(3):38 (5)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病毒组.新医药学杂志,1973,(1):26 (6)张黎华,
苗药名出处
参考
《中华本草》蒙药卷
相关文章
茵陈
茵陈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