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苗族医学 > 苗族医药 > 正文
余甘子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汉语拼音
Yu gan zi
苗药名
苗药拼音
别名
图布德-朱如拉
考证
本品载于《论说医典》、《晶珠本草》。《晶珠本草》载:“《图鉴》云:‘余甘子树生于热带,杆长柔软,叶大,花淡黄色,光泽不鲜。但亲眼所见时,其它如上述,而叶如猪鬃状疏松。果实肉核分离,干者质佳。”上述植物形状与部分地区蒙医所用的余甘子之植物特征基本相符,故认定蒙医所用的图布德-朱如拉即阿担巴拉(余甘子)。
中药材基原
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的果实。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余甘子Phxllanthus emblica L.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7m。叶互生于纤弱的小枝上,几无柄,密生而为明显的2列,极似羽状复叮;叶片线状长圆形,长约1cm,先端钝;托叶线状披针形。花小,黄色,单性同株,具短柄,簇生于叶腋内;萼片5~6,倒卵状矩圆形,长不及2mm;花瓣缺;雄花具柄,极多数,花盘的腹体极小,花药3~5枚,长椭圆形,直立于一短柱上;雌花近无柄,常单独与雄花混生于上部叶腋内,子房李藏于一杯状的花盘内。果实肉质,径约1.5cm,圆而稍带六棱,初为黄绿色,熟时变为赤色。花期3~5,果期9~11月。 生于山坡、路旁。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与养殖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寒冷,遇寒容易落叶、落花,甚至冻坏嫩枝条。对土壤要求不严,南方各类山地均可种植。以向阳山坡、梯田和园地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接繁殖。种子繁殖:春季播种育苗,待苗木生长到70~100cm,可和优良品种进行嫁接。嫁接繁殖。选取2~4年野生金甘子为砧木,取2年生的优良品种枝条为接穗,于2~5月间嫁接。成活后按行株距4m×3m或4m×4m移栽,每1hm2种植600~825株。 田间管理 每年春、夏和秋季各施一次肥,有条件地区应施复合肥或套种绿肥,以改良土壤肥力。平时要勤除杂草、松土和培土。 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木毒蛾、介壳虫、蚜虫等,可用0.l%~0.8%的甲胺磷等喷射。
采收加工
9~11月果熟时采收,晒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果实球形,直径1.2~2cm。表面棕褐色至黑绿色,有浅黄色颗粒状突起,具皱纹及不明显的6棱。内果皮黄白色,硬核样,3室,表面略具6棱,背缝线的偏上部有数条筋脉纹(维管束),干后可裂成6瓣。种子6粒,棕色,近三棱形,背面弧形,腹面有一条淡棕色种脐。气微,味酸涩,回味甜。 以个大、肉厚,回甜味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皮横切面:外果皮由胞壁增厚的多角形细胞2~7列组成,有维管束通过,薄壁细胞直径32~65μm,细胞内常有草酸钙柱晶和方晶等。内果皮为多列较小的石细胞组成,胞腔明显,层纹不甚清楚。
化学成分
果实含维生素C0.6%~0.92%。未成熟果实含鞣质30%~35%,干果亦达14%,其中分离得到诃子酸(ohebulinic acid),鞣云实精(corilagin),原诃子酸(terchebin),诃黎勒酸(chebulagic acid),诃子次酸(chebulic acid)及没食子酸、鞣花酸。尚含余甘子酚(emblicol),萝卜素等[1~3]。
药理作用
干燥果实的提取物,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有抑菌作用。本品含丰富的维生素C,有营养作用[1]。余甘子对家有降血脂作用[2]。
性味
味甘、酸、涩,性凉。效钝、锐。
功效
清血热,明目,祛巴达干,协日,滋补。
主治
主治血热,肝胆热,肾热,膀胱热,尿频,咽喉痛,口渴,目赤等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附方
治血热头痛,眼红等症 栀子或余甘子30g,诃子25g,川楝子15g。制成煮散剂。每次3~5g,每日1~3次,水煎服。(《蒙医方剂学》沙日汤)
制剂
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第三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406 (2)Theresa Y Margaret,et a1.Leather Sci,1965,12(9):327 (3)Srivostava S K,et a1.Flora(Jena)Abt A.1967,158(1):133 药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班).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229 (2)Thakur C P.ExPerientia,1981,41:423
苗药名出处
参考
《中华本草》蒙药卷
相关文章
余甘子
余甘子
余甘子
余甘子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