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Hong hua
|
苗药名 | |
苗药拼音 | |
别名 | 额布森-古日古木,额力根乃赛音,杭嘎格其-乌兰
|
考证 |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称:“茎细长,色绿黄,无叶脉,果实椭圆形,具刺。”《无误蒙药鉴》载:“栽于花园中,叶、茎具刺。”并附植物图1幅,药材图3幅。上述古日古木的形态、生境的描述及附图特征,与蒙医所沿用的红花之特征基本相符,故认定蒙医药文献所载的额布森-古日古木即古日古木(红花)。
|
中药材基原 | 为菊科植物红花的花。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
一年生草本,高30~90cm。全体光滑无毛。茎直立,基部木质化,上部多分枝。叶互生,质硬,近于无柄而抱茎;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9cm,宽1~3.5cm,基部渐狭,先端锐尖,边缘具制齿;上部叶逐渐变小,成苞片状,围绕头状花序。花序大,顶生,总苍片多裂,外面2~3列呈叶状,披针形,边缘有针刺;内列呈卵形,边缘无刺而呈白色膜质;花托扁平;管状花多数,通常两性,橘红色,先端5裂,裂片线形;雄蕊5,花药聚合;雌蕊1,花柱细长,伸出花药管外面,柱头2裂,裂片短,舌状。瘦果椭圆形或倒卵形,长约5mm,基部稍歪斜,白色,具4肋。花期6~7月,果期8~9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
栽培与养殖 |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干燥气候,耐寒、耐旱、耐盐碱、耐瘠薄。发芽最适温度25℃,幼苗能耐-5℃。南方秋播生育期200~250d,北京春播生育期120d。以选向阳、地势高燥、土层深厚、中等肥力、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忌连作,花期忌涝。前作以豆科、禾本科作物为好,可与蔬菜间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选种可用单株混合选择法,选生长健壮、高度适中、分枝低而多、花序多、管状花橘红色、无病虫害的植株作留种植株。北方以裁无刺红花为主,南方以栽有刺红花为主。新疆和西北地区引进油红花栽培。播种前一般用52~54℃温水浸种10min,转入冷水中冷却后,取出晾干后播种。亦有用30%菲附拌种后,放塑料袋内闷1~2d,再行播种。播种期南方秋季10月中旬至11月初,北方春季3~4月,宜早不宜迟。穴播或条播。穴播按行株距40cm×25cm开穴,穴深6cm,每穴播种5~6颗,每1hm2用种量22.5~30kg;条播按行距40cm开条沟,沟深5~6cm,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稍加镇压,每1hm2用种量30~45kg,经15d左右出苗。
田间管理 苗高6~8cm时定苗,每穴留苗2株。条播按株距10~15cm间荣,遇有缺株,应及时补苗。生长期需中耕除草3次,结合追肥培土。施肥应施足基肥,早施春肥,重施抽薹肥。基肥施用完全腐熟的堆肥或厩肥。苗期追施两次粪肥,3~4月施人粪尿及过磷酸钙;4月上旬现蕾时施硫酸钦、过磷酸钙;开花前用1%的尿素、3%过磷酸钙浇施。亦可根外追肥,用0.l%~0.3%磷酸二氢钾单一或混合喷施,可促使花蕾多而大。苗期和开花期遇旱,需要浇水保持土壤一定的湿度;多雨季节要及时开沟排水。抽薹后摘除项芽,促使分枝和花蕾增多,如栽培过密或土地瘠薄则不宜摘心去顶。
病虫害防治 红花炭疽病,发病部位是茎、叶、花蕾。5月发病,出现紫红色或褐色纺锤形病斑,逐渐扩大,稍凹,并有橙红色黏性物质,使茎枝枯萎,花蕾不能开放。防治方法:实行水、旱轮作;发病时可用代森锌500~600倍或可湿性甲基托布津500~600倍液喷射。锈病,高湿易发病,应选地势高燥处实行轮作,种子进行消毒。发病时喷15%粉锈宁500倍液。红花枯萎病,对茎部或主根为害,使输导组织破坏而枯萎。5月发病,可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浇灌或50%多菌灵500~600液灌根部。另有菌核病等病害。虫害有红花实蝇,用90%晶体敌百虫300倍液喷射。红花指管蚜,对茎叶及嫩稍为害,4月下旬吸取植株汁液,用化学药剂或用鱼藤粉700~800倍液喷射。亦可用烟草浸在水中(1:1O)24h,加热煮沸,过滤去渣,取澄清液稀释使用,最好加些洗衣粉,增加黏着力,又可延长药效。现用食蚜蝇作大敌进行防治。
|
采收加工 | 6~7月当花瓣由黄变红时采摘管状花,阴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为不带子房的管状花,长约1.5cm。表面红黄色,花冠筒部细长,上部5裂,裂片线形,长5~7mm。雄蕊5,花药红色,聚合成简状;柱头微露在花药筒外,长圆柱形,顶端微分叉。质柔软。有香气,味微苦。花浸水中,水染成金黄色。
以花细、色红而鲜艳、无枝刺、质柔润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橙红色。花粉粒圆球形或椭圆形,直径64~80μm,外壁有短剂及疣状雕纹,具3个萌发孔。花各部均有分泌管分布,分泌管由分泌细胞单列纵向连接而成,细胞内充满红棕色分泌物。花冠顶端细胞分化成乳头状绒毛。柱头及花柱上部表皮细胞分化成圆锥形的单细胞毛,末端尖或稍钝。花药与花丝相接处的细胞呈方形或长方形,壁颇厚。导管具螺纹,非木化。草酸钙方晶位于薄壁细胞中。
理化鉴别 (1)取本品2g,加水20m1,浸渍过夜,溶液显金黄色。滤过,残渣加10%碳酸钠溶液8m1,浸渍,滤过,滤液加醋酸使成酸性,即发生红色沉淀。
(2)取本品lg,加稀乙醇10m1,浸渍。倾取渍出液,于浸出液内悬挂1滤纸条,5min后滤纸条放入水中,随即取出,滤纸条上都显淡黄色,下部显淡红色。
(3)薄层色谱 取粉末0.5g,加80%丙酮5m1,密塞,冷浸15min,时时振摇,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红花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溶液。吸取上述2种溶液各5μ1,分别点于同一含0.5%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水-甲醇(7:2:3:0.4)为展开剂,展开后取出,晾干,在可见光下检视。供试品溶液在与对照溶液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红色斑点。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①黄色素:水浸液在41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不得低于0.40。②红色素:80%丙酮溶液的浸出液在518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不得低于0.20。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小剂量红花煎剂,可使蟾蜍离体心脏和家兔在体心脏均呈轻度兴奋作用,使心跳有力,振幅加大;大剂量则有抑制作用[1,2]。红花水提取液静注或冠脉注射后,能增加麻醉犬冠脉流量[3]和增加小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4]。红花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等动物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可使心肌缺血程度减轻、范围缩小、心率减慢,尤其是对梗死的“边缘区”有明显保护作用[5~7]。 红花注射液对周围血管有明显的拮抗际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血管的作用,可使紧张性增高的豚鼠后肢和兔耳呈现血管扩张作用,这一作用是直接或部分地阻断α-肾上腺素受体的结果[8]。红花煎剂、水提取液、提取的白色结晶体溶液及红色黄色素等对麻醉犬、猫或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其作用迅速、短暂,并伴有呼吸兴奋。在大剂量时可致血压骤降、呼吸抑制而死亡[9]。从红花中分离得的丙三醇-呋喃阿糖-吡喃葡萄糖苷经腹腔注射,可使家兔收缩压降低10.3%[10]。口服红花黄色素也能显著降低大鼠血压,并使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肾张素Ⅱ有所降低[11]。 2.抗凝血作用 红花、红花黄色素对二磷酸腺苷(ADP)或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并对ADP聚集的血小板有明显的解除作用[12]。大鼠灌服红花煎剂有明显延长血栓形成时间,缩短血栓长度和减轻重量的作用[13]。能延长家兔血的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14]。 3.对血脂作用 红花油有降血脂作用,可降低胆固醇血症家兔的血清总胆固醇、总脂、三酰甘油及非酯化脂肪酸水平,恒河猴每日口服红花油,至5个月时血清总胆固醇明显下降,主动脉斑块面积缩小,有明显逆转作用[15]。但也有报道家兔口服红花煎剂90d血脂明显升高;红花油可致家兔肝内大量沉积胆固醇及早期肝硬化,不能预防主动脉及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15,16]。 4.提高耐缺氧能力 红花注射液、醇提取物、红花苷、红花黄色素能显著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对缺乏氧性脑病有保护作用[17,18]。 5.对平滑肌的作用 红花煎剂对小鼠、豚鼠、兔、猫、犬不同情况(已孕、未孕)的子宫(离体、在体、瘘管)均有兴奋作用,使子宫产生紧张性及节律性收缩,对已孕子宫更为明显[9]。红花煎剂对肠管平滑肌主要呈兴奋作用[9,19],但对乙酰胆碱所致离体肠管痉挛有解痉作用[20];能减少灌流豚鼠肺的流量,收缩支气管作用[9] 6.抗炎作用 给大鼠腹腔注射红花黄色素对大鼠甲醛性足跖肿胀及棉球肉芽肿均有抑制作用,并抑制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21]。 7.毒性 细菌突变实验表明,红花提取液有明显的致突变作用[22]。 |
性味 | 味甘、微苦,性原。效柔、软、固、钝、重。
|
功效 | 凉血,锁脉,调经,清肝,强身,止痛,消肿。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1.治肝区疼痛,肝肿大,肝瘀血,黄疸 五灵脂45g,木通30g,诃子、栀子、川楝子、瞿麦、红花各25g,熊胆15g。制成煮散剂。每次3~5g,每日1~3次,水煎服。(《观者之喜》肝汤)
2.治心热,心悸,心刺痛 红花、石膏各30g,牛黄10g,肉豆蔻、沉香、广枣、木香各50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3次,温开水送服。(《后续医典》七味红花清心散)
3.治协日性头痛,目赤红肿,亚玛性头痛 诃子15g,木香7.5g,红花15g,黑云香7.5g,麝香7.5g,瞿麦15g。制成水丸。每次1.5~3g,每日1~2次,饭后温开水送服。(《蒙医药选编》六锐丸)
4.治呕血,鼻衄,伤口出血,尿血,月经过多,便血等 红花15g,熊胆2.5g,栀子1g,银朱、五灵脂、甘草各0.5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蒙药方剂学》止血散)
|
制剂 | |
临床研究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阴健,等.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331
(2)Yoshiyuki T,et a1.Tatrahedron Lett,1982,23:5163
(3)Junichi O,et a1.C A,1981,95:43572s
(4)Koshi S,et a1.C A,1991,115:5139e
(5)Ronald G B,et a1.J Agric Food Chem,1990,36:1245
(6)Yosjhiyuki T,et a1.C A,1998
|
苗药名出处 |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