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Si gua zi
|
苗药名 | |
苗药拼音 | |
别名 | 色日吉普德布,色绕格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种子。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1.丝瓜 Luffa cylindrica(L.)Roem.
一年生攀缘草本,幼时全株密被柔毛,老时近于无毛。茎长可达7~10m,圆形,常有角棱,幼茎绿色,被稀疏柔毛,卷须通常3歧。叶互生;叶柄多角形,具柔毛,长4~9cm;叶片圆心形,长8~25cm,宽15~25cm,掌状3~7裂,裂片常呈三角形,先端渐尖或锐尖,边缘具细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具有刺毛,老时粗糙无毛,主脉3~7条。花单性,雌雄同株。雌花单生,具柄,雄花为总状花序;花萼5深裂,裂片绿色,卵状披针形,外面被细柔毛;花冠黄色、淡黄色或近白色,呈5深裂,裂片阔倒卵形,长3~5cm,宽2.4~4.5cm,边缘波状;雄蕊3~5,花药2室,多弯曲似“S”形,花丝分离,基部膨大,被柔毛;子房下位,圆柱形,3室,胚珠多数,柱头3,肥厚,各2裂而外展。瓠果常下垂,长圆柱形,长18~60cm;幼时绿带粉白色,有深绿色纵纹,老熟时成黄绿色或绿褐色;果肉内生坚韧的网状纤维。种子长方卵形而扁,黑色,边缘有翅。花期5~7月,果期6~9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2.粤丝瓜 Luffa acutangula(L.)Roxb.
形状与上种相似,不同点为:叶呈掌状浅裂;雄蕊2~3枚;瓠果较短小而有明显的棱角。
栽培于广东及广西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气候,耐高温、高湿,忌低温。对土壤适应性广,宜选择土层深厚、潮湿、富含有机质的砂质壤土,不宜瘠薄的土壤。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直播法:3~4月,整地作畦,宽约3m。种子经浸种催芽,于畦面两边播种2行。株距35cm开穴,每穴播3粒种子。育苗移栽法:2~3月,在保温苗床上,用营养钵育苗,当瓜苗长出2~3片真叶时,即可移植。栽植密度同直播。
田间管理 苗期,每星期追肥1次。结果期,每采收1~2次,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粪尿和复合肥为主。整个生长期,经常进行中耕除草、培垄。适时进行人工引蔓、绑蔓,以辅助其上架或上棚,棚架高2m。上棚前的侧蔓均摘除;上棚后的侧蔓一般不再摘除。盛果期,摘除过密的老黄叶和多余的雄花,把搁在架上或被卷须缠绕的幼瓜调整垂挂在棚内生长,摘除畸形瓜。
病虫害防治 霜霉病,为害叶子。发病始期喷40%乙磷铝3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交替喷洒,隔7~10d喷1次,连续3~4次。白粉病,为害叶子。发病期喷50%托布津800倍液或25%粉锈宁4000倍液,隔10d喷1次,连续喷3~4次。黄瓢虫,成虫为害叶子,幼虫为害根。还有瓜蚜,为害嫩茎和叶子。
|
采收加工 |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剖开,取出种子,晒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1)丝瓜 果实(瓠果)长圆柱形,长20~60cm,肉质,绿而带粉白色或黄绿色,有不明显的纵向线沟或条纹,成熟后内有坚韧的网状瓜络。
(2)粤丝瓜 与上者主要区别点为:果实具明显的棱角。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1.驱蛔虫作用 有人将丝瓜子剥壳,取肉空腹服或将瓜仁捣烂装入胶囊服用治疗蛔虫,成人40~50粒,儿童30粒,每日1次,连服Zd[1]。 2.抗菌消炎作用 所含齐墩果酸为广谱抗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弗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猪霍乱弧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比氯霉素强[1]。 3.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齐墩果酸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大鼠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升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本品对大鼠由四氯化碳引起的急性肝损伤有一定治疗作用,能减轻肝细胞浆空泡变性、疏松变性及肝细胞坏死、小叶炎性反应,临床用于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粤丝瓜种子具有峻泻作用,服15~20粒可致呕吐、腹泻[1]。 |
性味 | 味苦,性凉。效钝、轻、柔、浮。
|
功效 | 催吐,解毒。
|
主治 | 主治协日性胃病,胆汁外溢,肝中毒症。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1.5~3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临床研究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竹本常松,等,药学杂志(日),1985,1O5(9):834
(2)Chang Ki Woon,et a1.C A,1992,117:23296z
(3)Singh R,et a1.C A,1977,86:154119h
(4)Inukai F,et a1.C A,1968,68:19551f
(5)田端,等,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89,4(2):74
药理
(1)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318
|
苗药名出处 |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