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Bai ton weng
|
苗药名 | |
苗药拼音 | |
别名 | 高勒贵-花日(哲里木盟)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白头翁 Pulsatilla chinensis(Bge.)Rg L.
多年生草本,高10~40cm,全株密被白色长柔毛。主根较肥大。叶根出,丛生,花期时较小,果期后增大;叶柄长,基部较宽或成鞘状;三出复叶,小叶再分裂,裂片倒卵形或矩圆形,先端有1~3个不规则浅裂,上面绿色,疏被白色柔毛,下面淡绿色,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光叶开放,单一,项生;花茎根出,高10cm;总苞由3小苞叶组成,苞叶通常3深裂,基部愈合抱茎;花直径3~4cm,花被6,排列为内外2轮,紫色,花瓣状,卵状长圆形或圆形,长3~3.5cm,宽约1.2~1.5cm,外被白色柔毛;雄蕊多数,长约为花瓣的1/2,花药基着,黄色;雌蕊多数,花柱丝状,密被白色长毛。瘦果多数,密集成头状,花柱宿存,长羽毛状。花期3~5月,果期5~6月。
生于山野、荒坡及田野间。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春季开花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
药材鉴别 | |
化学成分 | 白头翁根含皂苷(C45H76O2)约9%,并含白头翁素(anemonin)。除根的全草含有白头翁灵(okinalin),白头翁因(okinalein)。最新研究发现,白头翁含有多个新的三萜皂苷,苷元大多为白桦脑。随后分离鉴定了白头翁皂苷(Pul-chinenoside)A、B、C[1]。
|
药理作用 | 1.抗菌作用 白头翁鲜汁、煎剂、乙醇提取物等于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沙门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2]。白头翁抗菌的有效成分原白头翁素及白头翁素。白头翁素对白喉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之MIC在8×10-5~2×10-6之间[3]。白头翁素有较强的杀灭真菌作用[4]。 2.抗阿米巴原虫作用 体外试验表明,白头翁煎剂于1:60、白头翁皂甘于1:500能抑制阿米巴的繁殖,而煎剂于1:40、皂苷于1:20O时则能完全抑制阿米巴原虫的生长。每日给煎1g/kg或皂苷1g/kg,连续6d,能明显抑制大鼠体内阿米巴的生长[5]。 3.其他作用 白头翁乙醇提取物有镇静、镇痛作用[6]。 |
性味 | 味苦,性寒。
|
功效 | 杀黏,解毒,止痢,消肿,接骨。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临床研究 | |
参考文献 | (1)阴健,等.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245
药理
(1)同桂华,等.药学通报,1960,8(2):57
(2)王维思,药学通报,1959,7(10):522
(3)Suter,C M.Medicinal Chemistry,1951,(1):228
(4)王善源,科学通报,1958,(3):90
(5)张覃沐,等.中华医学杂志,1957,(8):627
(6)Leder L H,C A.1937,(31): 43994
|
苗药名出处 |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