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苗族医学 > 苗族医药 > 正文
甘松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汉语拼音
Gan song
苗药名
苗药拼音
别名
考证
中药材基原
为败科植物甘松或匙叶百松的根茎及根。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1.甘松 Nardostachys ohinensis Bata L. 多年生矮小草本,植株有强烈松节油样香气,高20~35cm。茎上端略被短毛,靠根处有少数细线状棕色叶基纤维。根生叶不多,一般每簇具6~9叶,叶片窄线状倒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10cm,宽0.4~1cm,先端钝圆,中部以下渐窄,略成叶柄状,基部稍扩展成鞘,全缘,叶脉不清楚,两面光滑无毛;茎生叶3~4对,基部不窄编成柄状,长2~6cm,越上越小。花成头状聚伞花序,花序下有叶状长卵形总苞片2;花浅粉红色,基部有卵形全缘苞片3;萼细小,长不及lmm;花冠阔管状,管基部一侧突缩,光端5裂,略不等大,裂片先端圆;雄蕊4;着生花冠管基部,长于花冠,花丝大部有毛,上端光滑,花药近横着;子房下位,花柱细长略超花冠,柱头漏斗状。瘦果倒卵形,1室发育;种子1故,宿存花萼小而不显著。花期8月。 生于高山草原地带。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及云南西北部。 2.匙叶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D.Don)DC. 多年生草本,高1.5~30cm。根茎短,基部宿存细线状棕色叶基纤维。叶根出,叶片倒披针形或甘匙形,先端钝圆,中部以下渐窄成叶桶状,全缘,具叶脉3条。花为聚伞花序式的头状花序;花茎上有叶状总苞片2,披针形;花茎两侧着生2列对称白色短毛;花冠阔管状,淡粉红色;萼片5齿裂。瘦果倒卵形或扇形。花期6~8月。 多生于高山草原地带。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栽培与养殖
采收加工
春、秋季皆可采收,以秋季采者为佳。采挖后去净泥砂,除去残茎及须根,不用水洗,直接晒干或阴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略呈圆锥形,多弯曲,长5~18cm。根茎短,上端有茎基残留,外被多数基生叶残基,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黑棕色,内层棕色或黄色。根单一或数条交结,分校或并列,直径0.3~1cm;表面皱缩,棕褐色,有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成层,常裂成片状,木部黄白色。气特异,味苦而辛。有清凉感。 以条长、根粗、香气浓者为佳。
化学成分
松根及根茎含挥发油,油中含多种倍半萜类;9-马兜铃烯(9-aristolene),1(10)-马兜铃烯,缬草萜酮(iata-mansone),另合甘松新酮(nardosinone),l(10)马兜铃烯-2-酮,9-马兜铃烯醇,青木香酮(debilone),1,2,9,10-四去氢马兜铃烷、广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β-广藿香烯(β-patchoulene)及甘松醇A。匙叶甘松(宽叶甘松)根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有戊酸香叶酯、成酸香草酯及倍半萜类,含α-和β蒎烯(pinene),3-菌烯,β-桉叶酸(β-eudesmol),榄香醇(elemol),缬草萜酮。另含匙叶甘松香酸,异戊酸,宽叶甘松醇(jatamansince),山芹醇(oroselol),白芷素(angdidn),花生酸正二十六酯,异戊酸正二十六醋,β-谷甾醇,马兜铃烯等[1,2]。
药理作用
1.中枢抑制作用  甘松或匙叶甘松醇提取物、挥发油、甘松香及缬草萜酮对多种动物有镇静安定作用[1~4]。能拮抗电休克性惊厥[5]和提高脑内γ-氨基丁酸浓度[6]。
2.解控作用  甘松醇提取物对离体小肠、大肠、子宫、支气管等平滑肌器官,均有拮抗组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及氯化钡的作用,表明甘松对平滑肌有直接作用[5,7,8]。
3.抗心律失常作用  甘松醇提取物、水提醇沉液及匙叶甘松挥发油、缬草萜酮对氯化钡、氯仿-肾上腺素、冠脉结扎及神经性缺血型等多种实验动物心律失常呈现拮抗和保护作用[9,10]。
4.抗心肌缺血作用  静注甘松可使家心率减慢,对垂体后叶素致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并能显着增强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7]。
5.其他作用  甘松尚有降压[4]、驱风、抑菌作用[5]。
性味
味甘、苦。性凉。效轻、稀、钝、柔。
功效
清热,解毒,镇静,消肿止痛。
主治
主治毒热,陈热,心悸失眠,心神不安,癫癎。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附方
治亚玛,血协目性头痛 诃子红花闹羊花各150g,木香、黑云香、甘松各75g、制成水丸。每次1.5~3g,每日1~2次,饭后温开水送服。孕妇使服、(《内蒙古蒙成药标准》六锐丸)
制剂
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Shide Luo,et a1.Planta Med,1987,53(6):556 (2)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197 药理 (1)潘德孚,等,中国药学会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第1集),1956.133 (2)U S Dispensatory,24 Ed,1947.1530 (3)Mukerji B,et a1.Ann Rev Pharmaco1,1962,2:17 (4)王筠默.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79,(4)
苗药名出处
参考
《中华本草》蒙药卷
相关文章
甘松
甘松
甘松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