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Mu gua
|
苗药名 | |
苗药拼音 | |
别名 | 毕勒瓦,,毛朱尔-吉木斯,
|
考证 | 木品载于《无误蒙药鉴》。内称:“(毕勒瓦)产于尼泊尔的大小如拳头,棕黄色,里边似蛋黄,内含长形核,灰红色,种子扁、软、味酸。”并附药材形状图2幅。上述药材特征与蒙医所沿用的木瓜类似,且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等近代蒙医药书籍中均以木瓜为毕勒瓦收载,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毕勒瓦即嘎迪拉-吉木斯(木瓜)。
|
中药材基原 | 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和光皮木瓜的果实。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1.贴梗海棠 Chaenomeles lagenaria(Loise1.)KoidZ.
灌木,高2~3m。枝棕褐色,有刺,皮孔明显。叶柄长2~15mm;托叶近半圆形,变化较大,往往脱落;叶片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2.4~4.5cm,先端有腺状锐锯齿,有时有不整齐的重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或幼时在下面助上有淡棕色柔毛。花数朵簇生,排红色,也有白色或粉红色,花梗极短;萼片5,直立,紫红色,近于长圆形,长约5mm,边缘和内面有黄色柔毛;花瓣5,近圆形,长约1.7cm;雄蕊多数,约分4层,花药背着,长圆形,2室;雌蕊1,子房下位,5室,花柱5,下部稍连合。梨果卵形或球形,长约8cm,黄色或黄绿色,芳香。花期3~4月,果期9~10月。
栽培或野生。分布于华东、华中及西南各地。
2.光皮木瓜 Chaenomeles sinensis(Thouin)Koehne
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10m。树皮成片状脱落;小枝无刺,圆柱形,幼时被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5~10mm,微被柔毛,有腺齿;托叶膜质,卵状披针形,边缘具腺齿;叶片椭圆卵形或椭圆长圆形,稀倒卵形,长5~8cm,宽3.5~5.5cm,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有刺芒状尖锐锯齿,齿尖有腺,幼时下面密被黄白色绒毛、花单生于叶腋,花便短粗,无毛;花直径2.5~3cm;萼筒钟状,外面无毛,萼片三角状披针形,长6~10mm,先端渐尖,边缘有腺因,外面无毛,内面密被钱褐色绒毛;花瓣倒卵形,洗粉红色;雄蕊多数,长不及花瓣之半;花柱3~5,基部合生,被柔毛,柱头头状,有不明显分裂,约与雄蕊等长或稍长。梨果长椭圆形,长10~15cm,暗黄色,木质,味芳香,果梗短。花期4月,果期9~10月。
栽培或野生。分布于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生物学特性 (1)贴梗海棠 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我国南方较温暖的地区均可栽种。
(2)光皮木瓜 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在北京能露地越冬,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低洼地和盐碱地不宜种植。
栽培技术 (1)贴梗海棠 用种子、分株或扦插繁殖。种子繁殖:11月待果实变黄稍软有香气时采摘,放置后熟数日,取出种子播入苗床内,行株距为15cm×(10~15)cm,深6cm,每穴2~3粒,覆土3cm。春季苗高50~60cm时移栽,穴距70~100cm,行距150~200cm,深30~40cm。每穴放腐熟肥3~5kg,每穴栽2~3株苗呈三角形,覆土,踏实,浇水使根与土紧密结合,保持土壤湿润。成活后培土1次。分株繁殖:在3月前将分蘖的幼株从根部连带须根掘起移栽。扦插繁殖:春季2~3月间,剪取木瓜树苗较嫩的枝条,扦插于苗床,待成活后移栽。
(2)光皮木瓜 用种子和分株繁殖。种子繁殖:采下成熟果实,剖取种子,于清水中洗净,捞出稍晾干,沙藏。秋播和春播均可。秋播种子不经沙藏,于10月下旬至11月初进行,于翌年春季出苗。春播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播前将种子浸种24h,捞出稍晾后,在畦面按行距30cm,开深3cm左右的沟,播入种子,覆土后镇压,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经20d左右出苗。一年生苗生长缓慢,第2年高60~70cm时,于秋季或翌年春,按行株距4m×3m定植。分株繁殖:春季3月底至4月初,选取母株旁生长1~2年的萌蘖苗,带根挖出,定植,如苗小,可在苗圃继续培育1年。
田间管理(1)贴梗海棠 春、秋季结合施肥进行中耕除草,冬季松土时进行培土,以防冻保暖,开花前可施土杂肥,以促进枝叶生长且利开花。整枝于12月至翌年3月间进行,成年树每年1次,剪去病、枯、衰老枝,使树型为内空外圆,以利开花结果。
(2)光皮木瓜 生长缓慢,加强肥水管理,是促进提前开花结实的重要措施之一。幼苗期每年进行2次追肥,适时中耕除草。定植后,每年追肥2次,春季追肥1次,秋季开沟施厩肥或堆肥。剪除病虫枝、枯枝、细弱枝,多留枝条。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叶枯病,冬季清园,发病初期喷1:1:100的波尔多液。虫害有桃大尾蚜,可用10倍烟草石灰水浸液防治。桃囊螟可检去病果集中处理,幼虫初孵期喷2.5%敌杀死3000倍液防治;星天牛在成虫发生期晴天捕杀。
|
采收加工 | 10~11月将成熟的果实摘下,纵剖成2或4瓣,置沸水中烫后晒干或烘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1)贴梗海棠 果实卵圆形或长圆形,多纵剖为2瓣,长4~9cm,宽2~5cm。外表面棕红色或紫红色,因干缩而有多数不规则的深褶和皱纹,剖面边缘向内卷曲,果肉红棕色细腻,中心有凹陷的子房室,种子大多已脱落。种子红棕色,三角形略扁平。气微清香,味酸。
(2)光皮木瓜 果实长椭圆形或卵圆形,多纵剖为2~4瓣,长4~9cm,宽3.5~4.5cm。外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光滑无皱纹,或稍带粗糙,剖面果肉粗糙,显颗粒性。种子多数,密集,每子房室内40~50粒,通常多数脱落。种子扁平三角形。气微,味微酸涩,嚼之有沙粒感。
均以质坚实、味酸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皮横切面:(1)贴梗海棠 花托部分表皮1列较小的细胞,外被厚角质层。皮层外层7~8列细胞,以下有多数石细胞群排列成断续的环。外果皮为石细胞层,由10余列排列紧密的石细胞构成。中果皮为薄壁组织,其间贯有细小维管束。内果皮为多列排列紧密的薄壁细胞。
(2)光皮木瓜 花托部分皮层的石细胞群散在,皮层占整个果肉厚度的2/3以上。
粉末特征:(1)贴梗海棠 粉末棕红色。①石细胞较多,成群或单个散在,无色,淡黄色或黄色,呈类圆形、类长方形、长条形、长椭圆形、类三角形或类方形,直径12~72(~82)μm,长至136μm,壁厚5~20μm,层纹大多明显,孔沟细,少数分枝,有的胞腔内含棕色或红棕色物。②果肉薄壁细胞(原花托部分)常破碎,壁较厚,极皱缩,细胞界限不清楚,含黄棕色或深棕色物。③纤维成束,有时上下层交错排列,淡黄色或黄色;纤维较长,末端多圆钝,直径11~27μm,壁厚薄不一,5~12μm,木化,常有不规则纵裂纹,孔沟不甚明显,初生壁有时稍分离,胸腔内含棕色物。④中果皮薄壁细胞淡黄色或棕色,皱缩,偶含细小草酸钙方晶,直径4~9μm。⑤果皮表皮细胞断面观呈类长方形,外壁厚14~32μm,角质化,胞腔小;内含红棕色物,角质层较薄。⑥色素块散在,黄棕色或棕色。⑦导管为网纹、螺纹,无色或黄棕色,直径5~27μm,壁厚约2μm。
(2)光皮木瓜 粉末红棕色。①石细胞极多,成群或单个散在,无色或微黄色,呈类图形、卵圆形、长圆形、类方形或类三角形,有的一端狭长,直径22~110μm,长至165μm,壁厚,壁极厚者几无胞腔,层纹明显,孔沟稍粗,大多分枝,有的胸腔内含棕色或红棕色物,少数百细胞并含淀粉粒,或棕色物中包埋有草酸钙方晶。②果肉薄壁细胞常破碎,壁较厚,稍皱缩,胸腔内充塞黄棕色物,其中包理有淀粉粒及草酸钙方晶。③纤维成束,有时上下层交错排列,少数散在,淡黄色或黄色,纤维较长,末端多圆钝,直径11~33μm,壁厚薄不一,3~8(~11)μm,木化,常有不规则纵裂纹,孔沟不甚明显,胸腔内含棕色物。④草酸钙方晶散在或包埋于薄壁细胞内的棕色物中,呈类方形、菱形或双锥形,直径(4~)9~22μm。⑤淀粉粒单粒类圆形,直径4~12μm,脐点偶见,细缝状,复粒由2~3分粒(或更多)组成,有肘可见多数淀粉粒集结成团。⑥色素块散在,黄棕色或棕色,其中包埋有淀粉粒。⑦导管为网纹、螺纹,无色或黄棕色,直径9~72μm,壁厚至5μm。⑧中果皮薄壁细胞黄棕色或棕色,皱缩,细胞界限不清楚,含细小草酸钙方晶,直径约10μm。⑨果皮表皮角质层碎片有时可见,厚11~22μm。
理化鉴别 (1)荧光检查 取粉末2g,加70%乙醇20m1,回流lh,滤过,滤液滴于滤纸上,待干,喷洒1%三氯化铝乙醇液,干燥后,置紫外灯(254nm)下观察,皱皮木瓜显天蓝色荧光,光皮木瓜显鲜黄色荧光。
(2)取本品粉末1g,加70%乙醇10m1,加热回流lh,滤液供试验:滤液lm1,蒸干,残渣加醋酐lml使溶解,倾入试管中,治管壁加硫酸1~2滴,两液接触面显紫红色环,上层液显棕黄色(检查皂苷);另取滤液滴于滤纸上,待干,喷洒三氯化铝试液,干燥后,于紫外灯(365nm)下观察,显蓝色荧光。
(3)薄层色谱 取粉末2g,加入14m1 0.5%盐酸乙醇液,置水浴上回流10min,趁热滤过,滤波供点样。另以苹果酸、枸橼酸、酒石酸、维生素C作对照,同点于硅胶G薄板上,用氯仿-丙酮-甲醇(2:7:4)为展开剂,展距1O:cm,用溴甲酚绿试液(显黄色斑点为正反应)或甲基红试液(显红色斑点为正反应)显色,样品与对照品在相同位置处显黄色斑点或红色斑点。
|
化学成分 | 贴梗海棠果实含皂苷,黄酮类及苹果酸(ma-lic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枸橼酸(citric acid),维生素 C等。尚含糖类,氨基酸,钾盐及多种酶类,鞣质等[1]。光皮木瓜含黄酮类化合物及鞣质[2,3]。
|
药理作用 | |
性味 | 味酸、涩,性凉。
|
功效 | 清热,止泻。
|
主治 | 主治肠刺痛,热泻。
《无误蒙药鉴》:“止热泻。”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临床研究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103
(2)Yun H S,et a1. C A,1980,93:245343n
(3)Fool L Y,et a1.C A,1981,95:217649q
药理
(1)郑智敏,等.福建中医药,1985.16(6):35
(2)田奇伟,等.微生物学通报,1982,(6):271
(3)金钟仁.中草药通讯,1975,6(6):18
(4)王淑兰,等.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O,16(4):325
|
苗药名出处 |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