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Tian zhu huang
|
苗药名 | |
苗药拼音 | |
别名 | 毛敦-竹岗,兴竹岗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薄竹等竹节间贮集的伤流液,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1.青皮竹 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竿高8~10m,直径3~5cm,尾稍弯垂,下部挺直;节间长40~70cm,绿色,幼时被蜡粉,并贴生淡棕色刺毛,后变无毛;分枝常自秆中下部第7~11节开始,以数枝或多枝簇生,中央1枝略较粗长。箨鞘早落;箨耳较小,不相等,大耳狭长圆形至披针形;箨舌边缘齿裂;箨片直立,易脱落。叶鞘无毛,背部具脊,纵肋隆起;叶耳通常呈镰刀形,边缘具弯曲而呈放射状的隧毛;叶舌边缘啮蚀状;叶片线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一般长9~17cm,宽1~2cm,先端渐尖具钻状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假小穗单生或簇生于花枝各节,鲜时暗紫色,干时古铜色;小穗含小花5~8朵,顶端小花不孕;颖仅1片,具21脉;外释椭圆形,具25脉;内释极针形,具2脊,脊间10脉;鳞被不相等,边缘被长纤毛;花丝细长,花药黄色;子房基部具柄,花柱被短硬毛,柱头3,羽毛状。
常栽培于低海拔地的河边、村落附近。分布于广东、广西,现华东、华中、西南各地广为栽培。
2.薄竹 Leptocanna chinensis(Rendle)Chia et H.1.Fung
竿高5~8m,直径2~3cm。节间长30~45cm,上半部于幼嫩时被白色柔毛,老时毛落。竿箨幼时紫红色,老时变枯黄色,其长度常为其节间的1/2;释鞘近呈梯形;箨舌近全缘;箨片窄三角形,先端长渐尖,边缘在近先端部分内卷。叶鞘无毛,先端带紫红色;叶耳和鞘口(纟遂)毛具芒;叶舌近截形。叶片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路,长15~26cm,宽3~4.5cm,次脉7~9对,小横脉明显,先端长渐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假小穗先端渐尖;苞片卵状披针形;小稳先端渐尖;不孕外秤卵状披针形,具15脉,背部中脊隆起;内稃具6脉,顶具1束短毛,鳞被3,脉纹不明显;花药基部具不等长的2裂;子房近棒状,花柱狭长,柱头羽毛状。
生长于海拔1500~2500m的山地常绿阔叶灌木林中。产于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冬季采收,欲取竹竿,剖取竹黄,晾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为不规则的片块状或颗粒状,大小不一。表面发蓝色、灰黄色或灰白色,有的洁白色。半透明,略带光泽。体轻,质硬而脆,易破碎。吸湿性强,放在水中产生气泡。无臭,味淡,舐之粘舌。
理化鉴别 (1)取本品适量,炽灼灰化后,残渣中加盐酸与硝酸的混合液(1:1),滤过,滤液加铜酸铵试液,振摇,再加硝酸亚铁试液,即显蓝色。
(2)取滤纸1片,加亚铁氰化钾试液,待干后,再加本品盐酸溶液1滴、水10滴与0.l%首红的乙醇溶液1滴,用氨气熏后,滤纸上可见紫色斑中有红色的环。
(3)检查 ①体积比:取本品中粉1g,轻轻装入量简内,体积不得少于35ml。②吸水量:取本品5g,加水50m1,放置片刻,用湿润后的滤纸滤过,所得滤液不得过44ml。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性味 | 味微甘。效软、柔、重、钝。
1.《金光注释集》:“味微甘。”
2.《蒙药学》:“味甘,性凉。效软、柔、重、钝。”
|
功效 | 清热,止咳,愈伤,退黄。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临床研究 | |
参考文献 | |
苗药名出处 |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