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Tian men dong
|
苗药名 | |
苗药拼音 | |
别名 | 尼兴,敖兰-温都苏图
|
考证 | |
中药材基原 | 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的块根。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天门冬 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Merr.
多年生攀缘草本,全株无毛。块根肉质,簇生,长椭圆形或纺锤形,长4~10cm,灰黄色。茎细,长可达2m,分枝具棱或狭翅;叶状技通常每3枚成簇,扁平,长1~3cm,宽1~2mm,先端锐尖。叶退化成鳞片,先端长尖,基部有木质倒生刺,刺在茎上长2.5~3mm,在分枝上较短或不明显。花1~3朵簇生叶腋,单性,雌雄异株,淡绿色;花梗长2~6mm;雄花花被片6;雄蕊稍短于花被,花丝不贴生于花被片上,花药卵形,长约0.7mm;雌花与雄花大小相似,具6个退化雄蕊。浆果球形,直径6~7mm,成熟时红色;具种子1颗。花期5~7月,果期8月。
生于阴湿的山野林边、草丛或灌木丛中,也有栽培。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忌干旱及积水。宜选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黏土或瘠薄土及排水不良的地方种植。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法:7~8月当果实由绿色变为黄色时采收,搓去果肉,清洗干净,选籽粒大、饱满、乌润发亮的作种。春播在3~4月;秋播在8~9月,在无霜或霜期短的地区,以秋播发芽率高,生长健壮。春播种子用2~3倍湿沙贮藏过冬。播种前选荫蔽度30%树下作畦,也可搭棚遮荫。于畦面开横沟,行距17~20cm,播幅8~10cm,深3.5cm,将种子匀撒沟中,盖细土或混有草木灰的土杂肥,再盖薄草保湿。培育1~2年,在10月或春季萌芽前移栽,行株距(3~40)cm×(20~25)cm。分株繁殖,3~4月植株未萌发前,将根挖出,分成3~5簇,每簇有芽1~2个,穴栽,每穴1簇,行株距30cm×(20~25)cm,保持湿润,10~15d出苗。
田间管理 每年进行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3~4月;第2次在6~7月,追施人畜粪水,也可适当施用硫酸铵和尿素;第3次在9~10月,施土杂肥。当蔓茎长到50cm左右时,设支架或支柱,使其缠绕,以利生长。
病虫害防治 短须螨,5~6月危害叶部,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或20%双甲眯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
采收加工 | 秋冬季采收,洗净,用水煮或蒸后趁热剥去外皮,再洗,晒干。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块根呈长纺锤形或长圆柱形,两端渐细,略弯曲,长5~8cm,直径0.5~2cm。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半透明,光滑或具细纵纹及纵沟,偶有残存的灰棕色外皮。对光照现,有1条不透明的细心。质硬或柔润,有黏性,断面角质样,中往黄白色。气微、味甜,微苦。
显微鉴别 块根横切面:根被有时残存,细胞壁波状。皮层宽广,外侧有多数万细胞断续排列成环;黏液细胞散在,内含草酸钙针晶束;内皮层明显。中柱韧皮部束与木质部束各31~36个,粗的约至80个,间隔排列,少数导管深入至髓部。
粉末特征:黄白色。石细胞长方形,长条形,长椭圆形或类圆形,完整者长85~460μm,直径32~110μm,纹孔及孔沟极细密。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长40~99μm。木薄壁细胞长方形,有的一端倾斜,壁稍厚,纹孔散在。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8~110μm。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粉末2g,加甲醇15m1,冷浸24h,滤液浓缩至干,加适量甲醇溶解,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一甲醇(9:1)展开约15cm。于紫外光灯(36nm)下察视,在Rfo.70、0.63处有2个蓝色斑点。
|
化学成分 | 块根含甾体皂苷:天冬呋甾醇寡糖苷Asp-Ⅳ、Asp-V、AsP-VI、Asp-Ⅶ[1],甲基原薯蓣皂苷(methylpro-todioscin),伪原薯蓣皂苷(pseudoprotodioscin)等[2]。近又从新鲜根茎分得6个甾体皂苷,其苷元为雅姆皂苷元(yamogeni)、薯蓣皂苷元(diosgenin)、菝葜皂苷元(sarsasapogenin)、异菝葜皂苷元(smilagenin),糖部有葡萄糖和鼠李糖[3]。又含7个寡糖I~w[4]。尚含瓜氨酸(citrulline),天冬酰胺(asparagine)等多种氨基酸[5]。近从块根抑瘤有效部位中分离出4种多糖:天冬多糖(asparagus polysaccha ride)A、B、C D[6]。
|
药理作用 | |
性味 | 味苦、涩、甘,性温。效钝、燥、轻。
1.《金光注释集》:“味甘、苦、涩,消化后味甘,性温。效轻、燥、热、钝……”
2.《无误蒙药鉴》:“味甘、涩、苦。”
|
功效 | 滋补,固精,祛协日乌素,镇赫依。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临床研究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Tenji K,et a1. Chem Pharm Bul1,1979,27(12):3086
(2)Liang Z Z,et a1.Planta Med,1988,54(4):344
(3)黑柳正典,等.日本药学会第107次年会论文选辑(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8,1O(1):56
(4)Masash T,et a1.Chem Pharm Bul1,1974,22(10):2306
(5)倪京满,等.中草药,1992,23(4):182
(6)杜旭华,等.沈阳药学院学
|
苗药名出处 |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