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Er cha
|
苗药名 | |
苗药拼音 | |
别名 | 道扎
|
考证 |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无误蒙药鉴》等历代蒙医药文献。但对其基原描述较粗略,故很难确认其原植物。大多数蒙医将道扎作为干巴日一茶(儿茶)应用。
|
中药材基原 | 为豆科植物儿茶枝干的煎汁浓缩而成的干燥浸膏。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儿茶 Acacia catechu(1.f.)Willd.
落叶乔木,高6~13m。树皮棕色或灰棕色,常成薄片状剥离,但不脱落。小枝纤细柔弱,棕色或绿褐色。叶为双数二回羽状复叶,互生;叶柄连同叶轴长6~12cm,均被长伏毛,叶轴基部具长圆形腺体;羽片10~20对,长2~4cm,具短柄;小叶片28~50对,平行排列或成覆瓦状,几无柄,线形,上面深绿色,下面色较浅,两面被疏毛。总状花序腋生;花黄色或白色;花萼基部联合成简状,上部分裂,裂片半圆形,有稀疏的毛;花瓣5,长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稍向内凹;雄蕊多数,伸出于花冠外;雌蕊1,子房上位,长卵形,花柱细长。荚果,连果柄长6~12cm,宽1~2cm,先端急尖,基部狭楔形,扁而薄,紫褐色,光泽。种子7~8枚。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广西、云南等地有栽培。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一般在12月至翌年3月,采收儿茶的枝干,剥去外皮,砍成碎片,加水煎熬后,过滤,浓缩成糖浆状,倾于特制的模型中,干后即成。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本品呈方块状或本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黑色或棕黑色,平滑而稍具光泽,有时可见裂纹。质硬易碎,断面不整齐,具有光泽,有细孔。无臭,味涩、苦,略回甜。
以块状、表面乌黑色或棕褐色、有光泽、味苦涩、稍黏、无碎米及杂质者为佳。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1.保肝、利胆作用 本品所含d-儿茶素及表几茶素均有显著保肝作用。d-儿茶素灌服对四氯化碳所致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可使丙氨酸转氨酶(ALT)明显降低,倒置的白蛋白/球蛋白(A/G)逆转,增加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而增进肝解毒功能[1,2]。保肝作用与其强的自由基清除作用有关[3]。 儿茶素十二指肠给药还可显著增加麻醉犬或大鼠的胆汁流量,可持续3h[4]。 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体外试验,儿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5]。5%的儿茶混悬液对68株痢疾杆菌的药敏试验中对福氏和鲍氏痢疾杆菌的敏感率为100[6]。此外,对病毒[7]及某些真菌[8]也有显著抑制作用。 3.降血糖作用 表儿茶素能使ATP温度和浓度依赖性地促进大鼠胰岛素分泌,可使大鼠胰岛中胰岛素含量增加;还可促进胰岛中DNA的合成[9]。 4.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 儿茶素对于ADP、花生四烯酸和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还可显著抑制大鼠血栓形成,降低血栓烷A2(TXA2)含量而对6-kefo-PGF1α无明显影响[10]。 5.其他作用 皮下埋入儿茶可显著延迟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发生的潜伏期,明显减少效体次数,表明儿条有一定镇痛作用[5]。此茶素有抗辐射、升高白细胞和抗肿瘤作用[11]、并因能抑制瘤细胞与纤维蛋白粘连而阻止瘤细胞扩散[12]。 |
性味 | 味苦、涩,性凉。
|
功效 | 燥协日乌素,生肌,敛疮。
|
主治 | 主治协日乌素病,协日乌素疮,疥,外伤等症。
|
用法用量 | 内服:煮散剂,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撒敷。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制剂 | |
临床研究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22
(2)Hathway D E,et a1.Biochem J,1957,67:239
(3)DeshPandev V H,et a1.Indian J Chem Seet B,1981,20B(7):618
药理
(1)诸亚君,等.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0,12(5):379
(2)卢基贵,等.药学学报,1991,26(6):406
(3)Chakravarthy B K,et a1.
|
苗药名出处 |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