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Pi shi
|
苗药名 | |
苗药拼音 | |
别名 | |
考证 | 本品载于《观者之喜》。各地蒙医广泛沿用。
|
中药材基原 | 为氧化物类矿物砷华矿石。目前多为毒砂、雄黄等含砷矿石的加工制品。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1.砷华Arsenolite
等轴晶系。晶体为八面体,通常为无定性的粒状、块状及粉末状。白色,常带淡黄或淡红色。条痕白色或淡黄色。光泽玻璃状或绢丝状。断口参差状。硬度1.5。相对密度3.7~3.9。系由他种砷矿分解而成,与他种含砷矿共生。纯粹者少见。
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贵州等地。
2.毒砂Arsenopyrite
单斜晶系。晶体完好,形状常为柱状、针状等,晶面上有条纹,双晶常呈“十”字形。集合体为粒状、致密状。颜色锡白色,断面钢灰色,常带黄青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不透明,解理依柱面。断口参差状。硬度5.5~6。相对密度5.9~6.2。性脆。以铁锤击之,发生蒜臭气味、在木炭上烧之,生成三氧化二砷而升华,伴有蒜臭,并熔成磁性小球。
产于高温热液矿床中。除古产地陕西、湖北、河南、四川、甘肃、辽宁、山西等地仍有产出外,山东、江西、广东、广西、湖南、吉林、青海、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地亦有产出。
3.雄黄
参见“雄黄”条。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少数为选取天然的砷华矿石,多数为加工制成。加工方法很多,兹举老法和新法各一种如下。
1.老法 将毒砂砸成小块,除去杂石,与煤、木炭或木材烧炼,使之升华,升华物即为信石,此法设备简单,但有害于健康。
2.新法 选取纯净的雄黄,砸成10cm3以上小块,点燃,使雄黄燃烧,生成气态的三氧化二砷(As2O3)及二氧化硫(SO2),然后通过冷凝管道,使As2O3得到充分冷凝,即为信石。SO2另从烟道排出。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砒石有红、白之分,药用以红砒为主。
1.红砒 为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淡红色,有黄色和红色相间的彩晕,略透明或不透明,具玻璃状、绢丝状光泽或无光泽。质脆,易砸碎。气无。本品极毒,不可口尝。
以块大、色红润、有晶莹直纹、无渣滓者为佳。
2.白砒 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木一,无色或白色,透明或不透明,光泽玻璃状、绢丝状或无光泽。质脆,易砸碎,气无。本品有毒,不可口尝。
以块大、色白、有晶莹直纹、无渣滓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无色透明;有时呈现异常双折射,折射率N=1.75,高正突起;具交错解理纹。正交偏光镜下:显均质性。全消光。
理化鉴别(1)取本品0.1g,加稀盐酸5m1,振摇后,取滤液2m1,加铜1~2片,置水浴中,加热5min,铜片表面即显灰黑色。(检查砷盐)
(2)取本品少量,置闭口管中加热,生成白色升华物。(检查砷盐)
(3)取本品少量,置木炭火烧之,发生白色气体,并有蒜臭气,于木炭上显一白色被膜。(检查砷盐)
(4)取本品少量,加水煮沸,使溶解,溶液呈弱酸性,通入硫化氢气则生成黄色沉淀。(检查砷盐)
|
化学成分 | 砒石主要成分为As2O3。As2O3加高热可以升华,故精制比较容易;升华物普通名为砒霜,成分仍为As2O3。红砒尚含红色矿物质[1]。
|
药理作用 | 1.同化作用 长期吸收少量信石,可使同化作用加强,促进蛋白质合成,脂肪增厚,皮肤营养改善,加速骨骼生长,使骨骼的造血功能活跃,促进红细胞和血色素新生。其原因是由于因缺氧使基础代谢减低,耗氧量减少而产生的[1]。 2.抗菌、消炎、杀虫作用 砒为原生质毒,有杀灭活体细胞(使其崩坏)的作用,对恶性肿瘤、梅毒性象皮肿的新生物亦有同样的作用,并有杀灭细菌、原虫、螺旋体的作用。可杀灭臭虫、跳蚤、虱子及其他昆虫。可用于各种癣病[1]。 3.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本品可抑制白细胞的过多增殖,促进红细胞增生和血色素的生成[1]。 4.毒性 砷为原浆毒物,主要由呼吸道及消化道进入体内,皮肤及黏膜亦吸收少许。对组织细胞的损害是亚砷酸离子的作用所致、As2O3+6OH-→2AsO33-+3H2O,而亚砷酸离子对细胞酶蛋白的巯基,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因此抑制了细胞的氧化过程,阻止了细胞的氧化和呼吸,干扰了正常的代谢,血中丙酮酸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同时导致毛细血管扩张,管壁不全性麻痹及渗透性增加,甚者出现心力衰竭[1]。 文献报道,口服lmg As2O3可引起严重中毒,20mg可危及生命,但耐受高者可至10g。一般成年人中毒剂量为10mg,致死量为0.1~0.2g[1]。 |
性味 | 味辛,性热。有毒。
|
功效 | 杀虫,化痰,止腐。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研末,入丸、散。多外用。
|
注意事项 | 本品有大毒,用时宜慎。孕妇、哺乳妇女、体弱及肝肾功能损害者禁服。外敷面积不宜过大。
|
附方 | |
制剂 | |
临床研究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刘玉琴.矿物药.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125
药理
(1)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438
|
苗药名出处 |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