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Mang xuai
|
苗药名 |
|
苗药拼音 |
|
别名 |
雅巴格查拉
|
考证 |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载:“昔人谓雅巴格查拉是蓝 青稞在火中烧成灰,放置一夜,在表面形成盐状物质即为 芒硝。或青稞烧成灰即是。但今人认为,生于岩洞深谷似白灰,捏时发出声音的即为芒硝。”《无误蒙药鉴》称:“此物生于岩洞深谷等处,白色似灰,体轻,捏时发出嚓嚓之声。”并附有矿物形态图1幅。上述蒙医药文献记载的生于岩洞深谷,色白似灰乃为现代蒙医所用 查森-疏(芒硝),而青稞或蓝青稞烧的灰乃为他物,非芒硝也。
|
中药材基原 |
为矿物芒硝经煮炼而得的精制结晶。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芒硝Mirabilite
单斜晶系。晶体为短柱状,通常为致密状、被膜状。无色透明,但常带浊白、浅黄、淡蓝、淡绿等色。条痕为白色、玻璃样光泽。断回贝壳状。硬度1.5~2。相对密度1.5。性脆。
形成于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饱和溶液的内陆盐湖中。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青海、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福建、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采收加工 |
取天然产的芒硝,用热水溶解,过滤,放冷即析出结晶为芒硝,干部沉淀为 朴硝。另一制法,取 萝卜洗净切片,置锅内加水煮透后,加入芒硝共煮,至完全溶化,取出过滤或澄清后取上清液,放冷,待析出结晶,干燥后即为芒硝。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本品呈棱柱状或碎粒状结晶体,大小不一,表面因贮藏时间较长可有风化的白色粉末附着。质脆易碎,断面不整齐,呈玻璃样光泽。味苦咸。
以条块、色荧白、透明、洁净之结晶体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多呈板状或极条状;薄片中无色透明;折光率NP=1.394,Nm=1.396,Ng=1.398,负突起很低。最高干涉色为I级黄;斜消光,消光角:N∧gC≈31°。二轴晶;负光性。
理化鉴别 ①取本品少许,置于闭口管中燃烧,管壁则有水珠生成,先是熔化沸腾,然后有白色粉末形成。②取铂丝,用盐酸湿润后,蘸取本品粉末,在无色的火焰中燃烧,火焰即显鲜黄色。(检查钠盐)③取本品水溶液,加氯化钡试液,即发生白色沉淀;沉淀在盐酸或硝酸中均不溶。(检查硫酸盐)
|
化学成分 |
主含 硫酸钠(Na2SO4·10H2O)。此外常夹杂其他杂质: 食盐、硫酸钙、 硫酸镁等。芒硝在大气中容易失去水,故表面常呈 白粉状。此种风化的芒硝,其硫酸钠的含率可超过44.1%[1]。另含微量 氯化钠、钙、镁、钾等无机元素[2]。
|
药理作用 |
1.泻下作用(芒硝)系含有杂质的硫酸钠, 玄明粉则系纯粹的硫酸钠,内服后其硫酸根离子不易被肠黏膜吸收,存留肠内成为高渗溶液,使肠内水分增加,引起机械刺激,促进肠蠕动。服后4~6h发生泻下作用,排出流体粪便。若用以治疗组织 水肿,需饮水[1,2]。
2.其他作用 感染性创伤用10%~25%硫酸钠溶液外敷,可加快淋巴循环,有消肿和止痛作用。
3.毒性 芒硝煎液腹腔注射小鼠的LD50为6.738g/kg。给药后lh死亡,动物表现肾缺血现象[3]。
4.用3%硫酸钠无菌溶液静脉滴注,有利尿作用[2]。
|
性味 |
味咸、苦,性温。有毒。
|
功效 |
破痞,利水,杀虫。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研末,1.5~3g;入丸、散。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1.治肛门刺痛,脓血便 芒硝、 石榴、 荜茇、 阿魏、干 姜、 沙棘、 光明盐各等量。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蒙医药方汇编》七味芒硝散)
2.治胃脘痞,子宫痞,血痞 光明盐、 硇砂、赭娘萨、 紫硇砂、人造香盐、角盐、 肉桂、芒硝、灰盐各50g, 干姜、荜茇、 胡椒各150g, 诃子、 栀子、 川楝子各150g。制成糊丸。每次1.5~3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孕妇禁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三剂丸)
|
制剂 |
|
临床研究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刘玉琴.矿物药.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70
(2)李大经,等.中国矿物药.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261
药理
(1)张昌绍. 药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199
(2)江明性.药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61
(3)岳旺,等.中国中药杂志,1989,14(2):42
|
苗药名出处 |
|
参考 |
《中华本草》蒙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