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傣族医学 > 傣族医药 > 正文
桑叶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汉语拼音
Sang ye
傣药名
别名
中药材基原
为桑科植物桑的叶、树浆。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桑 Morus alba 1.又名:家桑《日华子》,桑椹树《救荒本草》。 落叶乔木,高3~7m或更高,通常灌水状。植物体含乳液。树皮黄褐色,枝灰白色或灰黄色,细长流生,嫩时稍有柔毛。叶互生;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5~10cm,最长可达20cm,宽5~11cm,先端锐尖,基部心形或不对称,边缘有不整齐的粗锯齿或圆齿;叶柄长1.5~4cm;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花黄绿色,与叶同时开放;雄花成柔荑花序;雌花成穗状花序;萼片4裂;雄花有雄蕊4;雌花无花柱,柱头2裂,向外卷。聚花果腋生,肉质,有柄、椭圆形,长l~2.5cm,深紫色或黑色,少有白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 全国各地有栽培。以江苏、浙江一带为多。
采收加工
采叶晒干备用。鲜品随用随采。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多皱缩、破碎。完整者有柄,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宽卵形,长8~15cm,宽7~13c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锯齿或钝锯齿,有的不规则分裂。上表面黄绿色或浅黄棕色,有的房小状突起;下表面颜色稍浅,叶脉突出,小脉网状,脉上:被疏毛,脉基具簇毛。质脆。气微,味淡、微苦涩。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黄绿色或黄棕色。上表皮有含钟乳体的大型晶细胞,钟乳体直径17~77μm。下表皮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6个。非腺毛单细胞,长50~230μm。草酸钙簇晶直径5~161μm;偶见方晶。
化学成分
叶含甾体及三萜储类化合物:牛膝甾酮(inoko-sterone),蜕皮甾酮(ecdysterone)[1],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csterol),羽扇豆醇(lupcol),β一谷甾醇(β-sitosterol)及其乙酰衍生物[2,3]和β-香树脂醇(β-amyrin)[4]等。黄酮及其苷类:芸香苷(rutin),槲皮素(quercctin)[5],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6],桑苷(moracetin)[7],桑黄酮(kuwanon)I[8]。香豆素及其苷类:香内酯(bergaten)[1],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东莨菪素(scopolctin)[4,9],东莨菪苷(scopolin)[9],羟基香豆精(hydfoxycoumarin)[10]。挥发油:缬草酸(valeric acid),异缬草酸(isovaleric acid),愈创木酚(guaiacol)[11]和丁香油酚(euge-nol)等[12]。氨基酸及肽类:脯氨酸(proline),精氨酸(argi-nine)[19],门冬酰胺(asparagnie),赖氨酸(lysine)[4]等,还含谷胱甘肽(glutathlone)[15]。生物碱:腺嘌吟(adenine),胡芦巴碱(trigonelline)[16]。此外,还含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9]。等。
药理作用
1.降血糖作用 桑叶和蜕皮甾酮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糖尿病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抗胰岛素血清引起的小鼠高血糖症均有降血糖作用[1,2]。蜕皮甾酮促进葡萄糖转变为糖原[2]。桑叶中含的某些氨基酸能刺激胰岛素分泌,为体内胰岛素分泌和释放的调节因素[3]。 2.抗菌作用 鲜桑叶煎剂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均有较强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亦有一定抑制作用[4]。高浓度桑叶水煎剂;主体外有抗钩端螺旋体作用[5]。 3.其他作用 蜕皮激素能促进细胞生长,刺激真皮细胞分裂,产生新的表皮使昆虫蜕皮。对人体也能促进蛋白质合成[6]。用乙醇提取的桑叶中植物雌激素,喂饲小鼠可减慢生长速度[7]。 4.毒性 将10%桑叶注射液注射于股四头肌或滴入兔眼结膜囊内,均未发现有局部刺激作用。豚鼠过敏性试验为阴性。对羊红细胞未见溶血反应[8]。
性味
味微苦,气清香,性凉。入水、风塔。
功效
清火解毒,止咳化痰,消肿止痛,杀虫止痒。
主治
主治“兵哇皇,唉米习特来,拢沙龙接火”(风热感冒咳嗽痰多,咽喉肿痛),“兵洞飞暖龙”(疔疮脓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泡服,10~15g。外用:树浆适量,擦患处。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兵哇皇,唉米习特来,拢沙龙接火”桑叶20g,艾纳香15g,槟榔青嫩叶15g。开水泡服或煎汤内服。(勐腊县傣医波溜燕验方) 2.治“兵洞飞暖龙”桑树浆汁适量,外擦患处。(景洪市傣医波为三验方)
药物分类
植物药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竹本常松,等.药学杂志(日),1967,87(6):748 [2]Suzuki M,et al.Chem Pharm Bull,1966,14(9):1049 [3]Naito K,et a1.C A,1964,60:7141g [4]EI-Khrisy E A M,el a1.C A,1992,117:86802g [5]内藤谦一.医学中央杂志(日),1970,259:51 [6]Hamamura Y,et a1.C A,1957,5l:18140b [7]内藤谦一.医学中夹杂志(日),1970,259:52 [8]Zellyaku Kogyo Co Ltd C A,1983,99:164007C [9]Tadoko U.C A,1972,77:98769v [10]Nalto K,et al.C A,1965,63:4572d [11]Yamazaki Masayoshi.C A,1967,67:776r [12]Yamazaki A.C A,1968,69:103806w [13]Kondo Y.C A,1958,52:17407i [14]Kambam V,et al.C A,1971,74:95489f [15]Katai K,et a1.C A,1951,45:2544d [16]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中草药学(中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6.121 药理 [1]Sharaf A A,et al.C A,1063,60:4650g [2]Yoshida T,et a1.Biochem Pharmacol,1971,20(12):3263 [3]刘严光.新中医,1979,(1):50 [4]零陵地区卫生防疫站,等.湖南医药杂志,1974,(4):50 [5]徐州医学院.新医学资料,1971,(1):27 [6]北京医学院,等.中草药成分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420 [7]Saxena S K C A,1979,91:69467d [8]山东省临沂县卫生局卫生防疫站,等.中草药通讯,1972,(6):334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参考
《中华本草》傣药卷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