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Jin hua guo
|
傣药名 | |
别名 | 喝利乱
|
中药材基原 |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薯莨 Dioscorea cirrhosa Lour.
多年生缠绕藤本,长可达20m左右。地下块茎粗壮,形状不规则,外皮棕黑色,有疣状突起,生多数须根;鲜时内面血红色,断面有网状花纹。茎圆柱形,常分枝,平滑无毛,近基部有刺。叶革质,塞部叶互生,宽心形,长约20cm,宽约16cm,上部的叶对生,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2~20cm,宽6~7cm,两面均无毛,叶背有白粉,具显著网脉。开绿白色小花,花单性,穗状花序胞生;雄花序长约8cm,有花15~25朵,穗轴无毛,有棱条,花被6片,2轮排列,宽卵形,先端极钝,长约2mm,雄蕊6,与花被等长;雌花与雄花相似,排成弯曲的穗状花序,子房下位,3室,每室有2胚珠。蒴果顶端钝,无毛,长1.8~2.3cm,中部宽2.5~3cm,有3棱呈翅状;种子有翅。花期5~7月,果期9~10月。
生于海拔500~1800m的山谷向阳处疏林下、灌木丛中。分布于我国浙江南部、江西南部、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地。
|
采收加工 | 全年可采,洗净泥沙,除去须根,切片晒干备用,或鲜用。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块茎里长圆形、卵圆形、球形或给节块状,长10~15cm,直径5~10cm。表面深褐色,粗裂,有瘤状突起或凹纹,有时具须根或点状须根痕。纵切或斜切成块片,多数呈长卵形,长3~12cm,宽l.5~3cm,厚0.2~0.7cm,外皮皱缩,切面暗红色或黄色。质硬而实,断面颗粒状,有明显的或隐约可见红黄相间的花纹。气微,味涩、苦。
显微鉴别 块茎横切面:木柱层较厚,细胞壁微木化。皮层中有分泌细胞,直径34~68μm,长54~102μm,内皮层为1列、切向扁小的薄壁细胞。维管束外韧型,稀疏散列,后生水质部导管直径约30μm。淀粉粒圆形或卵圆形,直径6~17μm,长14~20μm,有的较小端呈短喙状,脐点点状,位于一端,层纹不明显。
|
化学成分 | 块茎主要含缩合鞣质及苷类:如3,4二羟基苯乙醇葡萄糖苷(3,4-dihydroxyphenethyl alcohol glucoside),根皮酚葡萄糖苷(Phloroglucinol glucoside),儿茶精(catechin),表儿茶精(epicatechin),原矢车菊素(procyanidn)B-1、B-2、B-5,三聚体:原矢车菊素C-1,儿茶精(4α-6)一表儿茶精一(4β-8)-表儿茶精{catechin-(4α-6)-epicatechin-(4β-8)-eplcatechin],表儿茶精一(4β-6)一表儿茶精一(4β-8)一表儿茶精,表儿茶精一(4β-8)一表儿茶精一(4β-8)一表儿茶精一(4β-8)一表儿茶精等[1]。
|
药理作用 | 1.止血作用 金花果煎剂能显著缩短家免出血时间与凝血时间[1]。
2.抑菌作用 金花果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中等程度抑菌作用[1]。
|
性味 | 味涩,性凉。入水、土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凉血止血,涩肠止泻,利尿通淋。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5~10g;或适量,舂细制丸。外用:鲜品适量,煎汤洗或擦。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Hsu F L,et a1.Chem Pharm Bull,1985,33(8):3293
药理
[1]江西药科学校.新医药资料,197O,(1):9
|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 《西双版纳傣药志》、(景洪)
|
参考 | 《中华本草》傣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