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Ma bian cao
|
傣药名 | 芽夯燕
|
别名 | 牙项燕
|
中药材基原 | 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的全草。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马鞭草 Verbena officinalis 1.又名:马鞭稍《滇南本草》整理本,铁马鞭(华东、华南),土马鞭(广东),蜻蜒草(浙江、福建)。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25~120cm。茎四方形,近基部为圆形,具棱,节及棱上有硬毛。叶对生,叶片卵圆形至倒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8cm,宽l~4crn,基生叶的边缘通常有粗锯齿和缺刻,茎生叶多数为3深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两面均有硬毛。穗状花序顶生和腋生,细弱,花小,无柄,密集,结果时疏松排列;每花具1苞片,稍短于花萼,具硬毛;花萼管状,膜质,具5棱,延伸成5浅齿,被硬毛;花冠淡紫色至蓝色,联合成管状,长4~8mm,外面具微毛,向上扩展成5裂片,裂片长圆形,顶端钝;雄蕊4,着生于花冠管的中部,花丝短;子房无毛。果长圆形,长约2mm,外果皮薄,熟时4瓣裂。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于路边、山坡或林缘。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野生或栽培。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采收,晒干备用;或鲜用。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根茎圆柱状。茎方柱形,多分枝,表面绿褐色,粗糙,有纵沟;质硬而脆,断面边缘纤维状,有髓或中空。叶对生,灰绿色,质脆,多皱缩破碎,具毛,完整者展开后呈卵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羽状分裂或3深裂。顶生或腋生穗状花序。果实外有灰绿色萼片,小坚果棕色,长约2mm,扩大镜下可见纵脊纹。无臭,味苦。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下麦面均有多数不定式及不等式气孔;非腺毛众多,单细胞,先端尖,基部稍膨大,长160~280μm,基部宽约40μm,圆形短柄腺毛头部4细胞,直径28~30μm。
茎表面观:表皮细胞形较小,壁薄,长方形或多边形;气孔不定式;非腺毛长80~280μm,直径约12μm。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长方形,切向壁稍厚;角隅处有厚角组织,4~5列细胞,内含浅黄色色素。皮层纤维束于茎的四角各有1个大束,四边各有2个小束。韧皮部较狭窄、木质部稍宽,有导管、木薄壁细胞及纤维。中央髓部较大,细胞壁薄。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样品粉末10g,加入等量的碳酸钙拌匀,用80%甲醇回流提取2h,滤过,滤液低温蒸干,残渣用少量乙醇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一乙酸乙酯一异丙醇以(1:3:1)为展开剂,以马鞭草苷为对照,展距17cm,喷以Godin试剂问%香草醛乙醇溶液和3%的高氯酸水溶液,临用时等量混合)后,烘烤片刻,斑点呈不同颜色,马鞭草苷斑点显灰棕色。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性味 | 味苦、微甜,性凉。入水、风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通气血,利三盘,消水肿。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20g。外用:鲜叶适量,捣烂包敷。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1.治“兵哇皇,呢理,唉”马鞭草15g,车前草15g。煎汤内服。(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2.治“拢沙龙接火,拢害线”马鞭草根15g。煎服。(德宏州傣医冯国清验方)
3.治“拢达儿”马鞭草鲜叶适量。捣烂,包敷患处。(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4.治“崩赶接崩”马鞭草20g。煎汤内服。
5.治“暖冒拉方来,贺办答来”马鞭草根20g,车前草20g。煎汤,加盐内服。
6.治“拢蒙沙嘿”马鞭草根15g,使君子根15g,用火烤熟。煎服。(4~6方出白景洪市傣医波为下验方)
7.治“割鲁了拢牛,拢泵”马鞭草根15g,草决明15g,小拔毒散30g。煎汤内服。
8.治“拢沙龙接火”马鞭草15~30g,小拔毒散根15g。煎服。(7、8方出自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1]Winde E,et a1.C A,1961,55:14822g
[2]Cheymol J.C A,1937,31:74738
[3]Rimpler H,et al.C A,1979,91:8730lz
[4]Makboul A M C A,1986,105:39382n
[5]桂承会,等.中药通报,1985,10(10):467
药理
[1]《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7
[2]酒井三郎.医学中央杂志(日),1964,202:361
[3]桂承会,等.中药通报,1985,IO(10):467
[4]Kuwazima K C A,1939,33:739644
|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
参考 | 《中华本草》傣药卷
|